兩天後的3月26日,香港特首選戰將塵埃落地,也就是在這兩天,幾位特首候選人也展開了最後的一搏。

3月23日,Youtube及曾俊華的Facebook上同時發佈了一則視頻,取名為《杜sir飯局》。「杜sir」是指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飯局上,曾俊華表達的意思清晰明確:中央並沒有表示不支持他做特首;只有他才能帶領香港走向團結;香港不可以再出現下一個梁振英式的特首。

曾俊華落下的每一句話,擲地有聲,措辭決絕,沒有迴旋的餘地。

視頻攝錄的那天,一大早杜琪峰就同曾俊華去了九龍城街市(菜市),買當日需要的食材,二人一路有說有笑,清晰的線條勾勒出硬朗的臉龐,二人的言語夾雜著滄桑又透露出希望。

同行的張寶華是串聯整個活動的主持人,她曾是香港有限新聞臺的新聞主播。2000年10月28日,這位新聞主播赴北京採訪時因一個提問震怒了一位中央最高領導,隨即聲名大噪。

當時,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身赴北京,向中央政府述職。中央最高領導表示,中央政府支持董建華的工作。張寶華借勢發問,「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央欽定董先生?」這一問隨即引來那位領導人的憤怒和發難,而後來風行大陸的「蛤蟆文化」也從這裏起源。

那件事的十七年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共領導層換了三代,「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也將迎來第四任特首。但時間沒讓香港的局勢變得更好,眼下,這座城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情緒衝擊、社會撕裂和迷離的前路。

這幾個月,泛民主派人士已經多次奔赴街頭,喊出「不要梁振英2.0」的口號,他們擔心下一屆特首會成為梁振英的翻版,讓香港本已很深的傷口無法彌合。

但局勢卻朝著這群人希望的反方向走。去年,中央的權威被兩位立法會議員挑戰,北京啟動了釋法(解釋《基本法》),讓這座城市的公民再度對「一國兩制」和香港法治失去信心,而法治一直以來都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

過去幾年,立法會持續的拉布行動(filibuster, 又指冗長演說,是指議員在議會利用議事程式,延遲或押後一些他反對的議案)讓香港各項事務的推進滯遲不前,民間那種時而衝動,又時而頹喪的情緒已彌漫有時。

「誰可以成為那個帶領香港走向團結的特首?」如今,這個巨大的懸念已構成香港人當下困境的核心來源。

選戰已走入最後一役的時刻,每一位候選人都在力證,自己是那最佳的人選。

幾周前,香港的幾家電子媒介共同舉辦了一次特首選舉論壇。論壇的答辯環節,曾俊華、林鄭月娥、胡國興三人也開始不留情面地攻擊彼此。

林鄭月娥說,她可以彌合香港的裂痕,最近,為了團結香港,她把重視香港青年人的困境加入了自己政綱中,并指出任期內要制定符合香港青年訴求的政策。2014年,香港青年成為占中運動的抗爭主力。

三號特首候選人胡國興則明確表示,無論是曾俊華還是林鄭月娥,都無法帶領香港走向希望的明天。他說,林鄭月娥和曾俊華都是梁振英政府下的官員,短短幾年,這個班子讓香港在政治上走入了最為艱難的局面。

的確,在梁振英時期,香港在政治上歷經諸多動盪。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掀起,香港青少年成為社會抗爭舞臺上的主流;2013年,持續了多年的自由行讓陸港矛盾加劇升級,從香港社會傳出的對大陸同胞的罵聲不斷,最終,這座城市所有的社會戾氣都匯入了2014年「八三一政改」落下的那一刻。一個月後,「占中」運動在全港幾個主要街道掀起,黃傘成了這個城市的主色調,佔領者激進的行動震懾了北京,也吸引來全球同情的目光。

不得不承認,作為昔日大法官的胡國興道出了一些事實。但他自己的情勢也不見得有多好,從關注度來說,在中央支持和香港民意的兩個主要方面,他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相比,相距甚遠。

二月的一個清晨,中央主導港澳事務的領導張德江來到深圳,十幾位特首選舉委員會成員去深圳與其會面,張透露了中央的表態——北京會支持林鄭月娥當選下一屆香港特首。

此事曝光後,香港坊間立即爭議四起,泛民們開始在各個顯耀的地點亮出「不要中央欽點」、「不要梁振英2.0」的標語和旗幟。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特首選戰接近尾聲,大學主導的各項民意調查正紛紛出爐,多數調查都顯示,大比例的香港人希望曾俊華當選。大家似乎為了讓中央聽到香港的民意,都決意做出最後一搏。

調查顯示,曾俊華才是那位香港人心中期望當選特首的人。但具有建制派背景的香港研究協會也公佈了另一份調查,其中,林鄭月娥的民望高過曾俊華三個百分點。

面對這種楚河漢界,難以調和的局勢,如今的核心問題是,北京會不顧港人心意,執意讓它信任的人當選特首來主導香港未來的五年嗎?這種做法是否還符合中央一直強調的「一國兩制」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

自九七回歸後的近二十年來,實際上,「一國兩制」一直都處在變局之中。

1984年,為了讓這顆璀璨明珠回到中國共產政權的懷抱,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用「一國兩制」解決了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一國兩制」也被稱讚為中國的「果決大智慧」。這位矮小的老人宣稱,香港回歸後,「馬照跑,舞照跳」,「一覺醒來,安然無恙」,那個當下,這句話仿如安慰劑,撫平了香港社會那些崇尚自由、投身民主事業之人的憂慮。

在港人看來,回歸的頭幾年,中央的確以此為原則治港的。香港的傳統左派,被坊間視為中央在香港的代言人鄭耀棠,在接受香港電臺採訪時承認了這一點。

但回歸僅僅五年之後,香港市民們那根敏感的神經就被「二十三條立法」觸動,爆發了五十萬港人大遊行。「二十三條立法」是中央一直以來都希望寫入香港《基本法》中的一條。為了保證國家安全、政權穩定,這條法律規定,任何試圖分裂國家的人都會被判有罪。

而這次歷史未有的遊行示威,也是香港本土主義、中央策略調整等很多新問題滋生和演變的起點。自此,「一國兩制」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學者和政治家持續思索的議題,他們洞察中央對「兩制」給予的邊界,然後學會去理解「一國」。

何為「一國」?在鄭耀棠看來,「一國是大前提,香港人要有國家民族意識」。但何為「兩制」,他說,應該被理解成「另外的制度不想它成為內地的制度」,所以才讓「另外的制度」存在。

這份初衷並未得到延續。過去二十年來,楚河漢界中的那道界限也開始模糊起來。

中央從「放任不干預」政策轉變為對香港事務的積極介入,把那些《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中模糊的地帶,越來越以主動的姿態積極爭取話語權,進而擠迫了香港的自主和可商討的空間。

2012年,香港回歸十五年後,時任公民黨黨魁梁家傑面對媒體說出自己對「中央對‘一國兩制’的理解」。他覺得,回歸十五年後,越來越是「一國」先行,「究竟香港原來的價值、制度是不是得以保留,我相信,在領導人的眼中是極其次要的。」

在親民主派和廣大香港市民看來,新一屆的特首應該是可以與北京協商,並能有機地協調港人不同利益團體的人。最近,一種疑問開始釋出,香港有人好像後悔在2014年沒有聽從中央的決定,接受那個有諸多前置條件的「普選」。

三年前,中央同意給香港人在2017年「普選」,但前提是,這些特首候選人必須要由中央委任產生,然後,港人才能可憐地從這種被篩選過的選項中,選出一位。

親民主派香港人最終沒有要這種選擇,相反,他們發動了一場舉世震驚的民主運動來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如今,有人仍堅定的相信,拒絕了當年北京的那個方案不是錯算。

「那個方案會讓普選得到假合法性,讓行政長官得到假的經選舉而獲得的授權,」本土派立法議員羅冠聰說,所以他認為,拒絕了那個方案,「絕對沒有遺憾。」

(Visited 5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