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評社報道,第三屆京台學者共研會23、34日在北京舉行,邀請兩岸學者以「新時代大陸發展對台灣青年的磁吸效應」為題進行研討。

第三屆京台學者共研會在京舉行(中評社圖)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指出,自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呈現顯著的「官冷民熱」格局,出現一些新特點: 一,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成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重要新理念; 二,市場力量依然是維持與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往來的重要動力; 三,台灣知名企業持續與大陸地方政府加強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四,兩岸企業合作方式不斷創新與發展; 五,兩岸金融業合作經歷了嚴重滯後到迅速發展再到放慢的過程; 六,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發展與台灣人才西進為新潮流。 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壯熙注意到,台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到大陸讀本科的人數日增。 他認為,離台赴陸的青年不代表就是綠營的反對者或大陸社會主義的支持者。在他看來,一起工作、生活、共同發展、利益結合、共謀未來的方式,是比強調意識形態更為具體有效的融合方式。 國際關係學員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于強,對兩岸青年政治價值觀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兩岸青年認知差異正逐漸縮小。 他建議,兩岸青年交流中,應該先從差異不大的話題起步,積累善意,逐漸過渡到差異較大的題目,最終達到互相理解。 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認為,大陸以「去」、「行」、「住」的便利,拉近台灣民間與大陸的實質關聯和情感。 事實上,因為同文同種、地緣相近等因素,兩岸青年期待有機會建構相互信任的互惠合作,所以台灣青年面對新的兩岸實力對比,願意西進大陸學習、就業、創業,以大陸對台友善的觀點,正面看點惠台措施且運用。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王理萬表示,惠台政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一,人事制度仍然是台灣人才進入大陸「體制內」的屏障; 二,引進台灣人才時,還應該多關注普通人才; 三,各個部門落實惠台政策的步伐不一致,且缺乏一個全面的、統一的、權威的惠台政策發布和獲取平台。 空中大學公共系教授李允傑談及兩岸青年創業交流的合作機遇,表示台灣服務業屬於相對成熟的經濟體,有技術、研發、人才與完善的培訓制度;大陸有資金、市場和人力,兩岸在服務業方面合作空間很大。 他認為,台灣朝野必須共同思考,如何透過兩岸服務業的市場開拓,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創造更多青年創業就業機會。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認為,台灣太陽花事件後,大陸對台青年交流工作更為重視,對高校進行青年交流也積極推動。大陸希望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的廣度與深度,讓沒來過大陸的台灣學生來大陸參訪,進行體驗式的交流。未來大陸對台青將以鼓勵與資助的方式,期待兩岸青年不斷增進了解,密切骨肉親情,拉近心理距離,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Visited 7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