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如何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引起廣泛討論的熱點話題。3月12日,今年兩會的第四場“部長通道”上,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就提到,根據統計,去年中國知識產權使用費的進口額已經超過23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出口也達到了370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5%,增長勢頭非常強勁。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

同時,他還提到,知識產權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中國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地理標誌產品也非常豐富,相關產值根據統計已經超過一萬億元,成為不少地方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實施精准脫貧的一個途徑之一。
一句話,把“中國地理標誌產品”這個辭彙引入了公眾視野。也許很多人對於地理標誌產品這個詞還有些陌生,但其實在這次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及了各地發展“地理標誌產品”的巨大潛力,而提高此類產品的影響力,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對拉動產業經濟,乃至振興鄉村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地理標誌產品經濟價值巨大

初見“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一詞,很多人都會覺得抽象晦澀,甚至認為這是一個學術專用詞,但其實用具體的案例來理解,就會變得容易許多。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寧夏枸杞……這些都可以被稱為地理標誌產品,這些產品的共性就是,以獨特的自身特色為產地打廣告,使其所在的地理標誌“名聲大振”,從而得到價值提升。
從更嚴謹一些的定義來看,地理標誌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品質、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可見,地理標誌不僅是一種產地標誌,更是一種質量標誌,一種產品的綜合價值標誌。根據WTO知識產權保護協定,只有那些品質特徵完全或主要取決於該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以及人文背景的產品,才有資格獲得“地理標誌”保護。


其實在國內,“地理標誌產品”早就開始得到推廣。2000年1月31日,我國政府發佈第一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批准公告,紹興酒成為我國第一個受到保護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當時,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紹興黃酒正深受假冒之苦。大量的非紹興地區的黃酒紛紛冠以“紹興酒”之名衝擊市場,甚至出口。紹興酒國際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竟被產自日本、臺灣等地的“紹興酒”所擠佔。
1999年8月,我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制度建立之初,紹興市人民政府就立即授權組建紹興酒原產地域(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辦公室,第一個向原國家技術監督局遞交了申請。原國家技術監督局保護辦於1999年10月10日發佈了紹興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受理公告,經過形式審查、社會異議、專家技術審查等程式,於2000年1月31日發佈了紹興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批准公告,正式對紹興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紹興酒實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以後,在日本市場,臺灣產紹興酒的份額從保護前的80%迅速下降到25%左右。
2005年6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在總結、吸納原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發佈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並於當年7月15日開始正式實施。該規定的制定、發佈和施行標誌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制度在我國的進一步完善。
新規定的發佈實施,也使地理標誌保護工作走上了規範、科學、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法規標準體系,對每個產品都制定了專門的品質技術要求,配套了相應的技術管理規範或標準,並開始實施備案審查,探索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法規標準體系。與此同時,還培養了一支高素質、高水準、複合型的地理標誌保護審查專家隊伍,覆蓋法律、農產品和食品、加工、園藝、水產、中醫藥、傳統工藝、標準化等多個領域。
2011年,在評選出的全國300大地理標誌中,山東省的特色產品最多,達到38個,江蘇、遼寧和四川分別位列其後。根據當年的調研報告顯示,陝西蘋果、醴陵瓷器和貴州茅臺分別位居榜單前三甲,進入前十名的還有五糧液酒、瀏陽花炮、景德鎮瓷器、煙臺蘋果、淄博陶瓷、龍井茶、安溪鐵觀音。這些產品經過評選,不僅在國內建立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更在國際上提高了知名度,為中國特色農產品走向世界打通了道路。以山東煙臺蘋果為例,其區域品牌價值在2016年就已高達126億元,連續八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作為榜樣,煙臺蘋果正在引領全國蘋果產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除了山東省,國內更有不少地區在努力推動特色產品走上“標誌地理產品”之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河北省唐山市就是好例子。當地政府一直在深入瞭解符合地理標誌商標要求的特色產品和農林等產品的資源狀況、數量、分佈、品質特徵和生產、加工等情況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註冊潛力的市縣兩級產品名錄,組織行業協會和農技推廣機構,科學確認地理標誌商標保護地域,開展產品標準和技術規範的制定和評價。在完成註冊地理標誌商標後,更是全面指導商標註冊人嚴把地理標誌商標產品品質和品質,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和產品的檢驗檢測等技術鑒定和品質監督等工作,組織農民實施規模化生產,形成規模效益。截至去年9月,當地擁有地理標誌商標總量達到15件,位居全省前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遷西板栗目前栽培面積已經達到75萬畝,常年產量5萬噸。產品銷往國內18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1000萬公斤,占全國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省出口總量的近二分之一。在註冊成為為地理標誌商標後,遷西板栗每公斤高出市場價1元至2元,人均增收近千元,遷西板栗產業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8萬餘個,帶動30萬栗農和10萬炒栗人增收致富,在精准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特產也需知識產權保護

今年兩會上,四川代表團媒體開放日前夜,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市長羅佳明和同事們連夜奮戰,給參加開放日的各界朋友們帶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四川眉山的“地理標誌產品”春橘。
把春橘帶來展示,在兩會期間傾情推薦,羅佳明為當地的“地理標誌產品”打出了一條最亮眼的廣告。同時,他也又一次強調了對“地理標誌產品”進行保護的重要意義。
羅佳明指出:“實施地理標誌保護對區域品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銷售農特產品最怕被仿冒,影響產品美譽度,因此我們高度重視地理標誌的知識產權保護,也為企業和果農保護自己的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持。”
據悉,註冊了地理標誌的丹棱橘橙廣受市場歡迎,去年一年,眉山市的柑橘面積就達到98萬畝,產值突破86億元。
其實,地理標誌產品本身就屬於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地理標誌是保護特定地區產品的特性、聲譽和其他特徵的重要知識產權,被譽為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農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器”和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大部分地理標誌產品在獲得保護後,銷量有了顯著增長,附加值都大大提高。據統計,獲得地理標誌保護的農產品收購價普遍提高15%至20%。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還可依法維權,打擊假冒產品,確定產品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標準,保證產品的品質和特色,從而提高民族精品的無形資產價值,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早在去年7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賀化在參加2018中國地理標誌保護與發展論壇時就表示,國家將加大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力度,積極持續推進地理標誌產品國際互認互保,加強地理標誌產品助力扶貧攻堅。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累計保護地理標誌產品2359個;累計建設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24個;累計核准專用標誌使用企業8091家,相關產值逾1萬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去年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我國地大物博,地理標誌資源非常豐富,地方名優特產數不勝數。利用地理標誌保護制度,積極發掘、保護這些寶貴資源,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他建議,加快完善地理標誌法律法規,提升地理標誌產品管理服務水準,發揮專家作用,簡化審核和辦理程式,推進“一站式服務”;加強地理標誌品牌培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強地理標誌宣傳和展示,助力精准扶貧,服務鄉村振興;推動地理標誌產品的國際互認互保,加速推進我國地理標誌“走出去”。

(Visited 2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