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近期全國確診病例數仍在上升,全國累計死亡病例增至逾1800人。由於目前仍未找到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救治機構都在探索各種臨床救治方法,為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尋找一線希望。


就在2月13日晚,一則好消息傳來: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對外表示,金銀潭醫院開展了康復病人的恢復期血漿輸注,顯示出初步臨床效果,因為康復期患者體內有大量綜合抗體來對抗病毒。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次有一線醫療專家確認了“血清療法”用於臨床救治。這個借鑒2003年「非典」經驗的血清療法,經過多日的臨床實驗已顯示對治療重症新型肺炎患者具有一定療效。
有分析指出,新冠肺炎治癒者的血清,雖然在臨床上仍有一些局限,但或將成為當前戰“疫”的有力武器。xinguan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希望

據媒體報道,2月17日,中國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在北京出席記者會時,也再次對外證實了“血清療法”目前的有效性。她表示,臨床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的恢復期血清,對治療重症新型肺炎患者有一定療效,也都安全。
孫燕榮指出,“中國生物”2月1日在武漢採集到第一份恢復期新冠肺炎患者血清,第一位重症患者2月9日在武漢接受治療,其後一個星期有10位患者陸續接受治療。目前1名患者已經出院,另1位可以落地行走,餘下的幾名患者仍在康復。
目前,國家衛健委、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已經向全國1萬多名治癒出院的患者發出呼籲,希望有意者可以捐出血清,為仍在掙扎中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帶來希望。
有醫學專家解釋,由於目前新冠病毒肺炎沒有特效藥,而患者在被病毒感染後,自身免疫系統會針對新冠病毒出現免疫應答,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當這些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具備足夠規模時,就有可能戰勝體內的新冠病毒。康復患者的血液中,存在着能在一定階段內抵禦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通過對他們的血液抽取,並進行一定的處理,便可以通過輸注血漿的方式,幫助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抗新冠病毒。而康復患者剛出院的一段時間,血液中抗體的濃度是最高的,因此這邊是專家在呼籲中強調招募康復期患者的原因所在。
據悉,目前在醫學界,令人體免疫系統自身產生抗體,轉而攻克病毒,這一原理是對抗各種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但對於已經感染的患者而言,直接注射抗體是更為可行的方式。
國內已有新冠肺炎康復者主動捐獻血漿,用於臨床救治
在13日國家發布康復期患者徵集的信息後,各界的反響也隨之而來。“中國生物”隨後宣布,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採集工作,開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漿製品和特免球蛋白的製備。經過嚴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檢測,病毒滅活,抗病毒活性檢測等,已成功製備出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用於危重患者的治療。
當前,「血清療法」已經成為了重症患者存活的一線生機。

「血清療法」源於SARS經驗 局限性仍存爭議

其實,「血清療法」並非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才被醫學界專家運用於臨床治療。
早在2003年抗擊SARS期間,鍾南山院士也提出了用康復者血清治療SARS患者的建議,並曾經進行過實踐。當年74歲的老專家姜素椿醫生在感染SARS後,在自己身上大膽試驗,通過注射SARS康復者的血清成功康復,驗證了這樣的醫療思路。
不過,「血清療法」在醫學界仍存有爭議。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這種療法雖然原理上可行,值得探索,但也存在局限,仍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此前也對媒體表示,雖然血清療法可以較為有效地用來對抗或預防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但血清成分複雜,對於是否會引起其他問題還存在不確定性,何況其存在的時間比較短,而且需要的血清數量也比較大。
此外,還有分析認為,每個康復者體內產生的抗體量並非同等水準,如果抗體量不足,使用後可能會產生不良效果,也有可能出現人體排斥等風險。
在香港,醫學界也密切關注着內地「血清療法」的進展,希望探索這一療法對於患者的救治作用。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內地資料顯示血清療效似乎很理想,但由於香港感染病人不多,要待他們陸續痊癒、觀察一段時間後才可抽取血清檢視是否適用。
許樹昌指出,是否使用血清治療要視乎康復者血清中的抗體數量是否足夠;若太早抽取血清,病人體內的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未完全清除,故要待他們完全康復,再觀察一段時間後才可抽取。他又表示,現時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抗體可留在康復者血清內多久,舉例說SARS康復者的冠狀病毒抗體可維持兩至三年,但由另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抗體在病人康復後約10個月已消失。
不過,多名業界人士也坦言,如今採用這種療法是面對疫情“沒有辦法的辦法”,更是對重症患者的一種嘗試,盡最大努力為他們帶來生存的希望。

新冠疫苗短期內難以問世

除了目前在臨床上具有初步療效的“血清療法”,醫學原理相似的新冠肺炎疫苗也一直被人們看作遏制此次疫情蔓延的救命稻草。
然而,必須要承認的現實是,新冠肺炎疫苗在短期內難以問世。
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就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望在18個月內準備就緒,目前仍需竭盡全力防控病毒,採取有效防控這一病毒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
可以看到,目前全球科學家都在競跑這種新型未知病毒的疫苗研發進度。中國在1月10日公布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以後,美國的聖地亞哥Inovio實驗室宣布在3小時內通過電腦軟件上的基因測序軟件設計出新疫苗,最快將在2020年的夏天開始疫苗的人體臨床試驗,如果一切順利,到2020年底就可以批量生產。這是本世紀以來最快的疫苗研究記錄。
1月28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團隊已初步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新疫苗基於團隊曾研發的針對流感病毒的噴鼻式疫苗,再用分離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表面蛋白進行修改。但袁國勇表示仍需數月的動物實驗,並至少需要一年才能進行人體臨床實驗。
英國團隊最近也宣布有望在兩個月內進入疫苗臨床實驗。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粘膜感染和免疫學負責人沙托克(Robin Shattock)教授稱他的團隊14天內就研發出了疫苗。近期已開始動物實驗,進展順利的話,將於這個夏天進行人體臨床實驗。
然而,雖然不少國家的實驗室宣布今年夏天可以開始人體臨床實驗時間,但是臨床實驗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即便臨床實驗通過,還需要在更大範圍的人群身上做實驗才能保證疫苗的安全性,才能在市場推廣。但正如2003年SARS疫苗的境況一樣,可以大規模做實驗時,疫情已快結束,沒有病人可做實驗,最終疫苗研發工作被擱置,導致至今全球仍然沒有可以抵抗SARS的有效疫苗可供使用。
一支疫苗,從研發到推廣是長期過程,甚至需要耗時數年。儘管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速度有了極大的突破,但疫苗從實驗室走到市場,還有很多關口要過。這終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多少病人能等到疫苗問世的那一日,不得而知。因此,也有評論認為,相比疫苗,「血清療法」更可能在短期內為重症患者帶來希望。
面對眼前不斷擴散的嚴峻疫情,全球各國也只能通力合作,進行各種具備療效可能性的探索。超出已有認知範圍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這場防疫戰亦是人類與未知病毒的再次較量。相信初具效果的“血清療法”只是一個開始,隨着研究人員的深入研究和治癒患者的不斷增多,人類會有更多的有力戰“疫”武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佔據上風。

(Visited 3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