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顯現成效之際,海外各國的疫情卻持續發酵和升溫。世界衛生組織更斷言,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威脅已經變得“非常現實”。一方面,疫情的肆虐正在威脅世界各國民眾的健康,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影響着全球供應鏈,對經濟領域造成的陰霾也越來越凸顯。


在中國各省市,剛從疫情寒冬中走出來、停工近一個多月的企業工廠都正在提高復工率、加緊“回血”,讓國內製造業的第一次斷鏈危機有所緩解。不過,疫情下的難題一波接着一波,中國供應鏈好不容易堅挺了起來,海外其他國家的供應鏈此時又處於斷裂的邊緣,如今海外因素正在成為困擾中國供應鏈的最大麻煩。在二次衝擊下,中國供應鏈能跨過這個坎嗎?

疫情升溫 全球供應鏈或現二次衝擊

全球疫情持續升溫。根據世衛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以外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破百,已有超過11萬人感染新冠病毒,包括意大利、伊朗、韓國以及日本等在內的多個國家疫情防控形勢都不容樂觀。
以日韓為例,最新統計顯示,截至3月10日,韓國通報境內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再新增131例,累計確診總數達到7513例,已有54人死亡。在日本,也有超過120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16人死亡。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更有效地遏止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蔓延,已計劃推行第二輪緊急對策,透過有關法律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限制相關國民的活動自由,這將是有史以來日本首次將應對疫情的工作定為“歷史性緊急事態”。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中國的防疫工作,對全球供應鏈有着很大影響。
日本、韓國等世界多國以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科技產業、日常消費品產業都紛紛受到影響。但是這一次,這些國家自身也陷入了疫情帶來的麻煩之中。
作為疫情重災區的日韓,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也進一步引來外界擔憂:日韓恐怕將步中國後塵、成為接下來陷入供應鏈危機的國家。據悉,在韓國大邱地區疫情升級之後,SK海力士和三星紛紛因員工發生感染而關停工廠、隔離員工。這反過來給中國乃至全球供應鏈製造了二次衝擊。
台灣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表示,眼前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日韓的狀況,若日本、韓國疫情持續擴大,將對全球的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產生極大的打擊,若疫情升溫、生產受阻,上下游供應鏈勢必受到衝擊,資通產業、蘋果供應鏈都無法倖免。而日本在精密化學材料領域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為半導體供應鏈的上游關鍵原料,一旦疫情影響生產,恐掀起更大的供應鏈浩劫。
光大證券宏觀研究團隊在研報中稱,短期來看,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供給側。疫情發生國採取的抗疫措施導致生產放緩,影響全球產業鏈。疫情發生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越重要,政府對疫情的管控程度越嚴格,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就越大。
疫情除了牽動到全球供應鏈的上游環節,也在影響着全球貿易。穩定的供應鏈必須保持暢通的貿易,如今的全球貿易受阻使得為供應鏈帶來進一步的威脅。有知情人士透露,疫情在海外的升級加大了部分行業上游供給端和需求端縮減的衝擊。
在疫情肆虐的歐洲,已共有47國出現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病例達到15114宗,死亡人數增至529人。意大利、法國及德國確診人數都破千,瑞士、英國、荷蘭等國的確診人數也都破百。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經濟體都面臨著國內需求下降的局面,紛紛下調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進一步帶來疫情下各國進口需求量的不確定性,對全球的外貿企業都形成衝擊。
當然,對於作為“世界工廠”、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中國,這種海外的斷鏈危機更變成了具體的擔憂。
不少企業都在承受着海外產業鏈上下游無法正常供給帶來的二次衝擊,一方面是受疫情影響的多數海外國家在嚴格監管的同時不可避免導致其國內需求下降,減少商品進口;另一方面,想要加快復工進度的企業因海外疫情緊張而遇到、採購難、供應難的麻煩。可以說,無論是供給、生產和銷售領域,中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經受着比原本更大的考驗。

訂單下降 中國出口或受抑制

在中國近期的一份調研報告中顯示,受訪企業普遍認為疫情對外貿出口的影響較大,上下游及供應鏈相關環節都受到波及,特別是工貿一體化企業的生產進度受到嚴重影響,在很多情況下都無法按照國際貿易合同約定期限完成交貨。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29日公布的2月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為35.7,較1月下跌14.3個百分點,為中國有PMI紀錄以來的新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國內大量的出口企業陷入了訂單量下降、退貨率上升、貨源緊張、訂單流失的麻煩之中。
據《華夏時報》報道,杭州一家紡織廠已經復工20多天了,轟鳴的機器,陸續返崗的員工,使得空曠的廠區逐漸有了生氣,生產出的布料也越來越多。但該廠的負責人告訴:“我們現在加班加點,是因為年前訂單的交貨日期快到了,所以全力保生產。但生產完這些積壓訂單,就沒新訂單了,可能馬上就得停工。”
而因為大量訂單被取消或者接不到新的訂單,不少企業的現金流都面臨很大挑戰,令企業面臨無法持續經營的風險。而在供應鏈中,一旦某個環節的產品產量急劇下跌,整個鏈條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
路透社引述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表示,疫情在海外的蔓延,使得企業和家庭的消費活動受到抑制,這會導致海外需求降低,令中國外貿的衝擊會持續更長時間。他還表示,目前許多行業產業鏈高度全球化,若某個環節出問題,整個供應鏈都會出問題。
交通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也表示,3月開始,疫情在海外持續蔓延,影響海外對中國製造產品的需求,所以海外疫情蔓延對中國進出口的第二輪衝擊,會令今年中國出口前景比較悲觀。
據悉,全球目前有一百多個國家對中國人員流動實行完全管制或有限管制。從數據上看,中國的進出口航運走弱趨勢較為明顯,當前中國出口集裝箱指數全月環比增速收窄,周環比增速為負。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2月大幅回落至425,月同比下降7%。2019年全年的出口總額增長5%,對GDP的貢獻率為11%,一季度作為出口強勢季度,出口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達到19%,支撐了1.23%的GDP。
中國海關總署3月7日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以美元計價,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919.9億美元,下降11%,其中,出口2,924.5億美元,下降17.2%。數據顯示,以美元計,1月至2月貿易逆差70.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順差414.5億美元。這是2018年4月以來首次錄得貿易逆差。
出口的大幅回落也很可能造成全球產業鏈從中國外移的壓力,並帶來二次衝擊。據悉,每年一季度末與二季度初是PMI訂單下單的高峰期,三月的疫情走勢將對全年的出口狀況產生重要影響。疫情的走勢將決定出口的供應鏈是否會產生轉移。目前受供應減少遭到衝擊較大的行業包括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紡織服裝等。從中國進口中間品佔比較高的產業鏈下游國家包括越南、韓國、日本、美國等,這些國家從中國進口中間品均超過30%。如果出口企業的復工進度不能在三月底前回到正常水平,那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重塑中仍有巨大的風險。

全球疫情吃緊,中國供應鏈也受影響

此外,隨着海外多國自身的供應鏈受到衝擊,中國一些依賴原材料進口的製造業行業也無法逃脫這二次衝擊帶來的拖累。
中國一位電子行業的企業高層稱:“現在就是想辦法最大限度保證供應鏈與工廠運轉”。他表示,儘管最近自己的企業已經復工,但此前的原材料庫尋已所剩不多,目前國際採購壓力非常大。
對此,有專家指出,海外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最直接的是貿易領域,如果疫情持續時間變長、範圍持續擴大,將對供應鏈上供給端的衝擊越來越大。
以日韓為例,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日本和韓國緊密聯繫。在2019年中國主要進口貿易國家中,日本佔8.3%,韓國佔8.4%,分列三、四位。
在中國供應鏈的上游,對日本最依賴的主要行業集中在計算機電子光學設備、電氣設備、基礎金屬、橡膠塑料、機械設備、汽車與運輸設備行業。根據日本海關公布的日本對華主要進出口商品數據,2019年日本對華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機械和運輸設備(54%)、化學製品(17%)、金屬製品(11%)和紡織傢具等雜項物品(8%)。從前十五大日本對華出口產品來看,日本對華出口集中在汽車、半導體、化工、電氣設備等行業。
日本疫情若繼續擴散,國內的汽車製造、半導體、紡織橡膠等行業或將受到一定衝擊。
尤其是汽車行業中,中國目前從日本進口的整車與零部件規模均較大,乘用車和發動機是目前我國從日本進口的第一、三大商品,合計占對日總進口的8%。中汽協的數據顯示,目前日系汽車零部件、整車佔中國市場份額的20%左右,部分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對日依賴度更高。
此外,日本在半導體板塊的優勢領域集中在上游的半導體原材料和設備上,2019年中國從日本進口的集成電路、半導體設備、晶體管和二極管三類產品金額可占從日總進口的8.7%。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和VLSI Research,目前日企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分別在1/2、1/3左右,可替代性較低。
一旦日本的疫情進一步惡化,進行進一步的管控措施阻礙國際貿易,對中國相關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有很大衝擊,因為供應鏈上游的產品及原料無法運送到國內,還會同時影響相關下遊行業。
在韓國,電子半導體是其傳統優勢產業,尤以存儲器、顯示面板兩個領域為最,2018年韓國對華出口中存儲器和顯示面板及其製造設備分別占對華總出口31%和6%。而如果疫情繼續擴散,中國電子設備、瀝青塑料等行業將受到衝擊。即使中國加快製造存儲器、顯示面板等領域的國產替代,但是仍然需要時間。如果這些行業的進口原材料或關鍵零部件供應受到影響,還會進一步導致中國國內相關產品生產成本上升,甚至被迫減產。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如果日韓、歐洲地區的疫情進一步加劇,極有可能因為上游核心材料的緊張,將供應鏈壓力全部轉移到中國製造業中,形成二次衝擊,阻礙企業的復工進度。才剛剛度過難關的中國供應鏈,能否在內外夾擊的情況下再次振作起來,值得期待。
從短期來看,全球疫情防控形勢還未明朗化。但是“二次衝擊”對中國供應鏈展示出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有所顯現。如何將這股衝擊帶來的潛在風險降到最低也是當下中國供應鏈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

(Visited 5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