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傳出消息,要把積存於福島核電站無法處理的含「氚」的核廢水排入大海,氚可是帶有放射性的同位素,這讓全世界都大吃一驚,這不僅對環保產生破壞,可能還會危害到人類生命,究竟會對我們產生多大的影響?

距離日本3.11大地震已過去十年,核污水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其建造的儲存容器也會在2022年達到上限。雖然日本方面已經表示,在排放時,將氚的濃度稀釋到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還會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參與相關監督工作。但是,日本漁民們很實在,他們反問,「如果認為是安全的話,何不把污水排入東京灣?」

大量核廢水必將導致放射性核素在排放點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部分核素將隨洋流等向其他海域遷移、擴散。環保團體認為,這不僅對人類具有潛在的毒性,還能以更持久和更複雜的方式影響海洋環境。

137萬噸廢水一倒了之?

2011年發生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讓日本周邊國家的民眾恐慌了好久,十年過去了,不少人懸着心的剛剛落下沒多久,日本政府卻又來「搞事情」了。未來可能將137萬噸核廢水倒入太平洋。

4月13日, 日本政府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在311核災後持續產生的含氚核廢水,召開相關部會閣員會議,正式決定福島核廢水將在稀釋後排入海中,目標是2年後開始排放。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具體而言,目前儲存於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的核廢水將先進行稀釋,將氚濃度降到日本國家標準的1/40、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飲用水標準1/7,再進行排放。

共同社報導,核廢水將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預定廢爐的2041到2051年左右完成排放。

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處理核廢水是廢爐無法避免的課題,在確保安全與做好負面觀感對策的前提下,排放入海是最現實的判斷。

另外,13日舉行的會中也決定,福島地方政府與農漁產業者將強化監測核廢水排放前後的氚濃度,並藉助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發布客觀的相關資訊,以避免負面觀感。

十年前,日本發生了毀滅性的「3·11」地震災害,不僅引發了海嘯,還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並產生了大量用於冷卻反應堆的受輻射核污水。東京電力共準備了約1000個儲水罐,目前9成已裝滿。所有儲水設施的總容量約為137萬噸,預計到2022年秋季達到極限。

危害性說法不一

所謂核廢水,是在冷卻核反應堆後殘留的廢水。根據日本專家的研究,核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質,它們各自的半衰期有所不同。氚的半衰期約為12.43年,銫-137的半衰期是30年,鍶-90半衰期29年,它們的危害都不是短時間內能消除的。

日本這個動作引起全球譁然。首先日本國內就引起了強烈反應,據福島當地民間環保團體統計,福島縣內59個市町村議會中,有41個市町村議會不贊成排核污水入海的方案。到2020年12月,該環保團體已經收集到45萬份日本民眾簽名,反對這一方案。

但是核廢水排放後,危害到底有多少大,說法也不一,針對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污水排放計劃,很多科學家表示,這些污水將很快在浩瀚的太平洋中稀釋,而氚對人類和動物健康構成的風險都很低。

美國核管理委員會的說法是,這種含氚水的排放是「慣例,並且安全」。

網上也有核電站工作人員表示,福島廢水是受控且可以排放的,向大海排放核廢水這件事情,其實核電站每天都在做。但是劑量嚴格遵守規定。而且經過IAEA的可行性論證,報告顯示,相比於其他四種方案,將福島核廢水以可控的形式排入大海是成熟而且風險和危害都最小的方式。

但環保團體不這麼看。

德國南極海洋機構警告道,若日本將所有廢水排入海中,不到半年,整個太平洋都將面臨高度輻射威脅,包括美國。屆時,不僅沿海居民會直接受到傷害,海洋環境和生物亦會遭到污染,最終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還發表的報告指出,日本福島核電站受到核污染的廢水含有放射性物質,一旦被排放入海將會損害人類DNA。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2011年4月曾對半衰期約為30年的放射性銫的擴散情形進行計算機模擬演算,結果發現,放射性銫順着海流5年後將到達北美,10年後回到亞洲東部,30年後幾乎擴散到整個太平洋。

核廢水畢竟不是鬧着玩的,尤其是這麼大的數量,肯定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態和環境安全的國際問題。

中國態度明確,4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就日本擬決定核廢水排海一事答記者問時再次強調「此事關係重大,日方應對國際公共利益負責」。他表示,中方已通過外交渠道向日方表明嚴重關切,要求日方切實以負責任的態度,審慎對待福島核電站核廢水處置問題。

而韓國對此同樣態度明確。韓國媒體稱,韓國強烈譴責日本將核污水排進大海的行為,並稱對於核污水的處理問題日本不應該自行決定。

很顯然,日本的行為正遭到國際社會和本國公眾的反對。日本政府是否還會繼續「一意孤行」排放核廢水,仍有待觀察。

(Visited 13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