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香港全民檢測「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正式結束,累計約178萬3000人參與檢測,在兩周時間裡,共計42名患者通過檢測被排查出來,為阻斷社區傳播發揮關鍵作用。
普檢計劃的正式結束,也意味着連日來沒日沒夜投身檢測工作的內地來港支援隊可以功成身退。9月15日,在完成所有檢測工作後,來港援助的500餘名隊員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各種檢測儀器和裝置也都正在陸續撤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放置在香港中山體育館、專門用於大規模核酸檢測的16個氣膜實驗室將何去何從,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日前,華昇診斷中心負責人表示,這些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火眼實驗室」,會繼續留在香港。萬一疫情反覆,出現新一輪流行,這些實驗室都可以應不時之需,隨時啟用,以支持香港的檢測工作。

單日檢測量創世界紀錄的實驗室

9月16日,過去兩周緊張進行核酸樣本檢測工作的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裡已經空蕩無人。在現場可以看到,各種儀器已經基本被清走,周圍的工作人員正將剩下的器材陸續撤出場館。
偌大的場地中只有16個白色的拱形「繭房」 整齊排列着。它們便是來自華大基因的氣膜實驗室,又稱「火眼實驗室」。
這些氣膜艙共分為三組,橫向的便是一組,每組分別負責樣本製備、核酸提取、核酸檢測3個環節,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實驗室。同組氣膜艙之間通過傳遞窗互相連通,傳遞樣本。據悉,這些氣膜艙均是負壓的,進入的空氣會通過新風系統過濾,內部空氣也要通過高效過濾器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才能排出艙外。
從9月1日開始,來自國家來港支援隊約570名成員,和華大基因深圳的200多名工作人員,在這裡日夜奮戰,共檢測了接近180萬個核酸樣本。據悉,參與檢測的工作人員都需兩班、三班倒,保證檢測儀器連夜運轉。有港媒報道,個別支援隊成員甚至忙到要戴着紙尿片工作,沒法及時吃飯休息。
當然,在檢測隊員的忘我工作之下,香港「火眼實驗室」也在疫情下創下了世界性的紀錄。據華昇診斷中心董事長胡定旭介紹,普檢計劃的大部分參與者,都能在三日內收到檢測報告,每日最高檢測量曾經做到23萬至24萬,檢測量仍未到極限,此次普檢工作是中央、特區、公私營機構合作模式的良好示範。他表示:「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在一個地點單日做出23萬個檢測。」
9月15日,第三波疫情下的香港首次實現本地病例的零新增。9月16日,在新增的9個病例中,5個新增屬本地病例,但是均與之前個案有關,再沒有出現來源不明的新增。擴大檢測,及時發現隱形患者、切斷社區傳播鏈,顯然為香港的防疫工作做出了貢獻。
兩周來,「火眼實驗室」的運轉,見證了香港防疫的歷史,同時,它也將成為寶貴的歷史財富留在香港。

氣膜實驗室留港 為疫情隨時準備

據香港華大基因介紹,雖然支援隊和其他工作人員陸續撤離,但是用於檢測核酸樣本的16個氣膜實驗室和儀器將暫時收起來,留在香港,作不時之需。
實際上,之所以把「火眼實驗室」做成氣膜版,就是因為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隨手隨訪,部署快、運送方便。今年8月6日,特區政府決定使用氣膜實驗室,從深圳進行包裝、預備人員文件、報關、過關等,在當天晚上11時便已抵達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凌晨三時半已經吹起氣膜實驗室。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香港運作的16個氣膜實驗室,早前還曾在北京大興區做應急使用,提高當地社區的病毒檢測能力。
而氣膜實驗室的拆除同樣過程簡單,並不費時。工作人員形容,拆卸時,先作高溫消毒,搬走儀器,最後將氣膜實驗室放氣收藏便完成。萬一香港疫情反覆,出現新一輪流行,「火眼實驗室」都可以隨時準備好,靈活地放置在需要的場地,幫助檢測工作的開展。
而除了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這些實驗室也能設立在其他地方,用作其他疾病的檢測工作,像HIV、流感等。一旦出現大型事故,需要大量的檢測能力的話,氣膜實驗室都能很快裝置起來。
據華大基因工作人員介紹,加上此次投入核算檢測的16個氣膜實驗室,另外在香港大埔也有6個這樣的實驗室,香港可以算得上是全球氣膜實驗室最多的城市。
當然,在疫情之下它們能化身為加快檢測工作的好幫手,等到疫情過去,氣膜實驗室還是未來檢測人才培訓和進行研究的寶貴資源。目前有關負責人已表示,願意借出或送出氣膜實驗室給香港學生今後做參觀教育之用。

(Visited 12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