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可以在「臉書」小組裏發帖,很多帖子引發了人們對於文化認同的討論。 「微妙的亞洲特質」最初由9名居住在墨爾本(Melbourne)的澳大利亞華裔高中生建立。現在,小組的迅速走紅甚至讓他們也感到震驚。 「我們一直喜歡分享有關亞洲文化、以及在外國長大經歷的表情包和笑話。我們只是想找個平台能一起分享它們,」群組創建者之一、18歲的凱瑟琳·蕭(Kathleen Xiao)對BBC說。 另一名18歲的創始人安妮·顧(Anne Gu)說,當群組成員達到1000人時,他們已非常激動,「現在幾乎瘋了」。 她說,「我們從沒想到它會這麼大、這麼火。」現在,「微妙的亞洲特質」幾乎已成為一個亞洲移民的線上社區。 她說,最初的想法是簡單分享一些有關家庭生活、亞洲文化的「怪癖」和珍珠奶茶的笑料(有很多表情包與奶茶有關)。

「微妙的亞洲特質」是什麼?

小組的帖子主題廣泛,它們更多關注的是移民子女所經歷的亞洲文化。 因此,很多小組成員是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年輕人,而非來自亞洲。 凱瑟琳·蕭認為,該主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包含了「我們生活中沒有人談論過的一些小事」。 很多表情包都與家庭習俗有關,比如飲用白開水,或用手指測量燒飯時所需的最佳水量。 安妮·顧說,其他笑話還包括來到西方社會第一代亞洲人的經歷,以及「有時如何在兩種文化之間做出取捨」。 一些表情包則關於語言障礙、中國家庭作業的折磨以及反家庭規則和傳統。 還有一些帖子提到了一些偶然的種族主義經歷,或覺得自己有「不夠白人」的地方。 幽默的一個常見來源是「亞洲父母」——他們通常被描繪成謹慎、嚴厲和專橫的形像。 作為中澳混血的千禧一代,一則在小組裏廣受歡迎的帖子讓我忍俊不禁。它的標題是:「當有一天我告訴我媽我沒有吃早餐」。 它與我母親的文字驚人地相似,尤其是類似的句子:「因為你的事,我昨晚沒睡好。」 安妮·顧說,小組裏的內容需要和主題相關。一些用戶曾向管理員發送感謝信息。 [caption id="attachment_250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亞洲父母成為小組內被經常調侃的目標。[/caption] 「一個女孩說這是她第一次感到歸屬感,」她說。 凱瑟琳·蕭表示,小組幫助她意識到自己的經歷很普遍。 她說:「在外國長大,這些本只是你不願談論的一類事情,因為你擔心別人不理解你,或你會被當成異類。」

尋找「平衡」

不過,與其他提供對文化認同觀察的在線小組類似,它們也面臨一些挑戰。 最初有一些批評聲認為,該組織並沒有包容所有的亞洲文化,因為大多數帖子都與東亞有關。 安妮·顧稱,自那以後,管理員們將內容的多樣化列為優先考慮內容。在組織的規則中(因為四在中國文化中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有五條規則),管理員鼓勵用戶「包容所有亞洲種族」。 其他批評者說,「虎爸」、「虎媽」或不良駕駛等內容的表情包只會加劇負面的刻板印象。Reddit上的一名用戶認為這種幽默是種族主義和「自我仇恨」。 安妮·顧承認,其中一些幽默的確是刻板印象,但她反駁稱,大多數發帖人「通常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認同」。 「他們懂得平衡,」她說。這些帖子還可以幫助人們「以一種更幽默和積極的方式,回憶童年時潛在的負面經歷……就像通過幽默療傷一樣。」 她補充說,小組還加強了她自己的文化自豪感——這是她沒有預料到的。 「我希望這也能給其他人帶來信心,不要對自己的文化這麼害羞,」她說。]]]]> ]]>

(Visited 6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