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BBC中文】短短八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Bao),以具有中國文化象徵的「包子」詮釋母親的愛,奪下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影評分析,《包寶寶》以包子詮釋中國當代的社會現象,且突顯文化融合,符合美國價值,因此成功獲得評審青睞。

80後華人

《包寶寶》(Bao)敘述一名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華裔母親,孤單在家度日,某天突然發現有顆包子會動,就展開了母親與包子的生活。事實上,這顆「擬人包子」就是她的兒子,母親對他照顧地無微不至,真切闡述傳統華人家庭中常見的父母形像。
這部動畫短片是由29歲的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Domee Shi)執導,是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首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也是首部華人執導的動畫片。
石之予曾對媒體表示,故事背景設定在1991年,是因為當年父母帶著兩歲的她移民加拿大,而會以包子作為創作元素是是因為食物是他在中華文化成長的印記。
雖然從小在西方社會長大,但父母對他的過度保護就和所有傳統華人家庭一樣,這也是《包寶寶》的創作來源。
石之予透露,這部八分鐘的短片是她童年的縮影,自己就是片中的包子寶寶。從小父母就非常保護,不讓她碰觸任何危險事,但也因為這樣的過度保護使她感到挫折,一直到長大後,才逐漸了解母親的愛護。

跨越東西的共鳴

台灣影評人墨卓向BBC表示,主要國際影展及電影市場取向仍以歐美為主流,歐美評審對於其他文化會有期待,像是過去充滿中國元素的電影「功夫熊貓」,就受到西方觀眾的喜愛,在當地成為主流。
他進一步分析,因為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的國家,對多元文化保持開放態度,從《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港譯《我的超豪男友》,陸譯《摘金奇緣》)到這次奪獎的《包寶寶》,都呈現出歐美人眼中華人的刻板印象。不過希望也能借此扭轉更根深蒂固的認知,比如過去電影中關於東方文化常以「功夫」表現華人。
他強調,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的獎項,因此在評選時還是會融入美國的價值觀,
墨卓說,華人強調以家為重的價值觀,但歐美卻是以個人為出發點,《包寶寶》呈現出中西價值觀的碰撞,也是社會現象。他說:「《包寶寶》把這種矛盾用短短八分鐘,呈現出《瘋狂亞洲富豪》想談的議題。」
墨卓表示,今年29歲的《包寶寶》導演石之予出生在中國「一胎化政策」的時代,小孩長大後離開父母,完全反映出這一代中國人的現象及想法,也突顯出兩個世代的差異。
曾旅居美國的台灣觀眾楊雅儒也表示類似看法,她向BBC中文表示,該動畫片在美國華人圈引發共鳴,故事貼切描述了新一代華裔與父母的世代差異。她說,很多美國電影或戲劇存在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這部動畫反而是精凖呈現當代社會現象。
她舉例,很多華裔的父母對孩子非常照顧,甚至凖備便當,這在中華傳統文化下再自然不過,但這些孩子到學校後會被當地同學取笑,這些都會造成世代矛盾。
《包寶寶》的結局是華裔孩子與父母的和解,互相包容彼此不同的價值觀,但楊雅儒說,現實生活中,很多華裔朋友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與父母的關係出現裂痕,其後很難與父母和解。

中國崛起帶動中華文化

《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首次入圍奧斯卡獎,一入圍就得獎,成績亮眼。石之予在領獎時表示,「有古怪創意和想法的人不要害怕,把你們的故事講出來,一定會得到共鳴!」
她說:「美好的故事會感動人,會讓他們產生連接,會讓他們感覺到驚訝和美好。所以我也相信在我的狂野思想中,我能夠把他們帶進電影。」
石之予透露,她很愛母親,所以非常理解包寶寶影片中那種母親的心態。她強調,不是我母親的話,我也沒辦法做成這部短片。石之予曾向媒體表示,拍這部片前,石之予籍著回中國探親的機會,在四川和重慶收集當地飲食文化的相關資料。
中華文化在越來越多的歐美戲劇作品中呈現,知名電影監製焦雄屏認為,中國市場崛起是關鍵因素。
她向BBC中文分析,中國將會撼動美國在電影史上100年的地位,許多電影公司會關注電影是否能進入中國市場,因此中國元素會在許多作品中展現。
另外,許多中國人投資電影,會要求在電影中穿插中華文化元素,希望更廣泛地將中華文化介紹給世界,也是原因之一。
她舉例,像是一兩句華語台詞或一兩個華人角色,甚至電影主題都會環繞在華人文化。她說:「《瘋狂亞洲富豪》大受歡迎,無論評價如何,都能看出世界非常關注華人社會。」
焦雄屏認為,中國元素出現電影或藝術上已成為不可擋的趨勢,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Visited 4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