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持續多月的動亂至今仍然未有平息。在經歷了短暫的平靜之後,昨日暴力行動再度來襲。高等法院及終審法院疑被人投擲汽油彈,先後遭到縱火。
要知道,香港高等法院在內地被民眾指責,警察抓人,法官不斷放人,被認為是亂局至今沒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今一轉眼,看似是暴徒“救命稻草”的法院也被不留情面地縱火,真是令人稱口咋舌。


此外,警方還於12月8日凌晨根據線報,突擊搜查全港11個地址,搗破一個曾使用汽油彈攻擊警署的團伙,拘捕11人,並搜獲一把9mm半自動格洛克手槍及105發子彈。 港警表示,這把手槍性能良好,4個彈匣其中3個已經壓滿子彈。港警還繳獲3把軍刀、9支伸縮警棍、大量爆竹、護甲片、防彈衣等管制物品。 據悉,此團夥計劃在12月8日的集會遊行中,使用槍械製造混亂,手段包括射擊警員,或者嫁禍警員傷及路人。
用真槍、燒法院,香港的暴力局面實在是有再度升級的趨勢。
目睹連月來的動蕩,很多人腦海中都浮現出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香港年輕人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暴力?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仔細分析,其中的大多數黑衣人都有着六種比較相似的心理。

1 對西方抱有幻想

此次反修例事件中,香港的教育問題已被指責多次。學校里極其偏頗的通識教育,充滿對青年人的誤導。香港這一代的年輕人,都出生於港英時期之後,對過去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不甚了解,也對都對西方國家有着莫名的好感。而香港大量媒體和輿論受到西方勢力的控制,有些關於內地的報道不但片面的,甚至嚴重失實,將內地污名化。
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大環境下,不少年輕人自身的認知能力較低,加上受到“洗腦”,他們的思維也變得十分僵化,認為西方國家就是“自由民主”的代言詞,而對內地的發展基本一無所知。同時,由於這批年輕人大多對香港的歷史發展、社會狀況都缺乏了解,只是口口聲聲稱在為所謂的香港“自由”而爭取。
於是,香港的大批“勇武”年輕人,像吃了迷幻藥似地投入暴力,舉着美國、英國國旗,沉醉在“時代革命、光復香港”的口號中不能自拔。而多家中資企業和銀行則成為了他們的打砸搶和縱火目標。

2 失無所失,破罐子破摔

幼稚、無知,是不少人描繪街頭青年暴徒經常用的形容詞。但是,除此之外,再去深入這群年輕人化身黑衣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原因,就會發現充滿絕望、怨恨是他們中許多人共通的真實狀態。
專註於學業也沒用,努力工作也掙不到錢,顯而易見,無論求學,還是就業,香港社會中下層年輕人的人生軌跡都充滿着各種障礙,而他們之所以沒有後顧之憂地上街,正是因為已經失無所失,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化身激進派打破秩序,宣洩自己對社會積累已久的怨氣。
實際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成為“窮忙族”,也就是那些每周工作40小時或以上,但薪水仍不到最低薪資的人。他們無論如何拚命工作,也無法擺脫最低生活水準。2017年全港整體貧窮人口為100.9萬,其中有16.7%(16.9萬人)為在職人士,其中青年人的比例越來越高。“窮忙”消耗著年輕人的時間與精力,卻換不回足夠的資歷和金錢。
此外,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今年4月至6月,本港15歲至19歲青少年失業率達10.2%,20歲至29歲青年失業率達5.2%,均高於同期總勞動人口2.9%的失業率。


再看年紀剛小一點的群體。據2016年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研究顯示,父母收入為香港最低10%的組別,其子女(18歲至24歲)只有19.7%曾入讀或正就讀大學學位課程;父母收入為全港最高的10%組別,比例則高達47.3%。
這意味着處於社會底層的青少年群體從小就受限於家境,被迫去分擔家務、兼職及經濟重擔,沒法將精力放在學業上。而此次的反修例風波在學校迅速傳播,可以想見,導火索一旦點燃,最先響應的必然是這些本身無心學習的孩子們。壓力大到無處訴說,前路茫茫而滿肚子怨氣,便更有可能投入了激進暴力行動中。

3 不辨是非 輕信假新聞

也正是由於這些暴力示威者大多年紀小、文化層次低,在學校又沒有老師的正確引導,網絡常常成了他們最常獲取信息的平台。
在近期的反修例風波中,各種魚龍混雜的網絡媒體都透過WhatsApp、臉書、連登等平台向讀者發放有關示威活動的消息,其中一些被刪改的圖片、短片和文字,極具誤導性、甚至完全虛假,搶奪讀者眼球。加上許多網友都沒有分辨資料是否屬實便轉發,結果大量不實的消息大幅度散播,“破壞力驚人”。
尤其像8·31太子站有人死亡、科大墜樓學生是警方所害的新聞,就是從網絡上流傳下來的,而缺乏缺乏辨識力的青少年,很容易被這類假新聞“洗腦”,在互相討論之中,很容易被激發出激進的情緒。不少激烈的衝突都是在此類虛假消息的刺激下不斷擴大的。

4 抱團取暖 獲取社會關注

此次反修例事件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90%以上的暴力行動都是透過社交媒體自發策劃和參與的。而這也折射了許多暴徒抱團取暖的心理。
有分析指出,參與暴力行動的不少示威者都屬於社會中下階層的青少年,這個群體常常被父母冷落,現實中的挫敗感和孤獨,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使得他們中的不少形成了敏感、多疑的偏執型人格改變。他們通常很宅,自我封閉,除了上網之外,在現實中幾乎從未走出固定的生活圈子。
正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壓抑,他們中的不少都沉迷於網絡社交媒體,得到別人的一個贊便大喜過望,更離不開社交媒體群組的肯定。雖然群組中的這種朋友關係淺薄短暫,但頗有圍爐取暖的心理效果。這也使得他們更排斥圈子之外的意見,在心理需求上也更加希望被社會和他人關注、讚賞。這也讓他們更容易抱團取暖,做出極端的事情。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就曾在著作中指出,“尋求稱讚”和“引起關注”很容易引起任何年齡段群體的驚人轉變。“尋求稱讚”讓人希望在“群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沒有人稱讚,就不會行動;要是沒有懲罰,就有可能做出不當行為。而“引起注意”的目標,就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稱讚也無所謂,總之引人注目就對了,也足以確保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在原先的政治訴求得不到外界支持和關注時,他們就將警察、普通的路人,甚至任何與他們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作為襲擊目標,實施暴力。如今的暴力行為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街頭上看似肆無忌憚的示威者,其實很多是為了得到一份的認同感和存在感,足以見得他們真正內心狀態的脆弱。

5 把暴力當作遊戲

在網絡時代的影響下,這一代年輕人更是把“遊戲人生”的態度同樣放在暴力襲擊中,把暴力當作遊戲,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他們組隊分工、調度指揮,衝殺在“打怪”一線,更是對打砸搶、傷人等行為不考慮後果。
有媒體報道,黑衣暴徒就把遊行中的暴力行動分為5個等級:“行完就走”、“後排和理非/發夢新手”、“發夢經驗者”、“中上玩家”和“戰士玩家”。其主要任務是“遊行、爬山、打怪、守城”。其中的“怪獸”隱喻的就是暴徒口中的“黑警”。一款特別的“遊戲”,將一群不夠激情的暴徒,打足雞血送上戰場。
暴徒們在街頭排着隊,還像軍隊一樣編製成大大小小的隊伍,“勇武”在前負責攻擊,“長槍兵”在前、“盾牌兵”掩護、“擲彈兵”發起攻擊;“和理非”在後負責物資補給,並規定“保持一隻手臂的距離,確保物資線和逃生線暢通”。而在使用燃燒彈等高危物品襲擊他人和縱火時,暴徒們更是為其取名“火魔法”,此外諸如“毒魔法”“魔法師”“冷氣軍師”等網絡遊戲詞彙都成為他們在現實中暴力戰術的專業名詞。

6 以扭曲的正義行黑暗之實

為何示威者敢於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暴力活動,其實還源於他們心中一種扭曲的正義。他們抱着僥倖心理,在潛意識中認為暴力活動的初衷是偉大的,也會因此而得到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支持而免受責罰。在這些未經世事、走上街頭的青少年眼中,自己是在為崇高的事業奮鬥,殊不知毀掉的是自己美麗的城市。
他們不辨真假地搗毀焚燒、圍毆被視為政治敵人的“死物”與“活物”,更發明了“私了”、“裝修”這些自我美化的暗語,掩飾其行為的暴力本質。暴力就這樣快速升級,不可遏制。
當不少人在為香港的遭遇而痛心時,黑衣人們卻絲毫無所謂。曾有暴徒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今日一時的行為,只是暫時損害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一切都是為了香港的明天爭取。滿口美化暴力的言語,當然,暴徒們相信自己一直站在反抗的道德高地之上,既神聖又浪漫,即任性又夠威。
檢視黑衣人六大相通的心理狀態,實際上這也是香港整體社會矛盾的一個集中體現和縮影。香港社會想要儘快止暴制亂,就不能不先對香港青年的心理進行認識。而想要走出當前的困局,只有真正對症下藥,在教育、民生等諸多方面作出反思和改變,從各個角度讓年輕人感受到香港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愛護。
而對於一些不斷蠱惑、鼓動和支持年輕人以身犯險,自己卻躲在後面,不承擔後果的民主派政客,也是時候清醒地認識當前的局面。年輕人因為無知而被走上暴力之路,最終付出的代價可能是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無論是哪一方,都必須儘快從這場暴力的遊戲和睡夢中覺醒。

(Visited 22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