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一直讓香港人坐立不安、頭疼不已,這就是:口罩快用完了,卻怎麽也買不到新的。雖然香港早前已經通過港澳辦協調,從內地購入1700萬個口罩,但是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這部分口罩主要用於醫患,對於普通市民來說,仍然是一“罩”難求。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香港累計確診病例數增加至63例,死亡人數也上升至2人,但過去大半個月,從1月底就開始的“口罩荒”到今天還在持續。有調查指出,雖然市民口罩短缺的情況有輕微改善,平均每人有25.1天的儲備量,但口罩是否足夠將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即使香港從內地購入了1700萬口罩,香港每天防疫物資消耗量巨大,短期來看,搶口罩依然是普通民眾的心頭大事。
由於口罩貨源緊缺,大批市民四處搶購的場景甚至在都成為了國際話題。不少藥店外,都出現了通宵排隊買口罩的奇景。有時天還沒亮,店外排隊的人潮就已經綿延好幾十米,看不到盡頭。有在藥店外排隊伍第壹個的民眾表示,自己淩晨2點就來排隊,已經等了6到7小時,因為家裏已經沒口罩,所以非買到不可。
還有的商店外,民眾排了幾小時隊最終也沒能買到口罩,不滿店家販售分配方式,發生口角,更導致現場壹度出現混亂,讓疫情之下本就恐慌敏感的香港更添壹絲陰霾。
眼看已到2月中,疫情短期內恐怕難以結束,公眾不斷蔓延的恐慌情緒,永遠在搶購、永遠買不到的口罩已經成了香港最大的心病。荃灣梨木樹邨壹名接受媒體采訪的大叔甚至因為買不到口罩而在鏡頭前流下眼淚。
不僅令人發問,為何經歷過SARS、禽流感疫情等眾多難關的香港會因一個口罩而變得如此狼狽?

恐慌下的“共情搶購”

實際上,自從2003年SARS的慘痛教訓後,香港人壹直都對類似的事件保持分外敏感的狀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香港早就開始全城警戒,普通民眾更是高度緊張,恐慌情緒壹度蔓延,引起口罩等防疫物資的搶購潮。
香港作為一座嚴重依賴公共交通、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民眾的不安全感在這種情景下也不斷被激發出來。由於媒體信息相比內地更加多元化,香港民眾也更早地接觸到各種與新冠肺炎有關的報道,而這種大量關註災難信息,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更容易讓人陷入抑郁、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等負面情緒中。這種“共情傷害”引發了共情搶購,口罩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搶購目標之壹。
春節期間,隨著內地疫情的迅速蔓延,防疫物資需求量激增,供港份額受到影響,而市民因為擔憂仍在大肆掃貨,導致香港口罩的緊缺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盡管港府物流署早在2月初表示已接洽了20個國家超過400個供應商訂購了超過4800萬個口罩,但是至今只收到約 300 萬個,如今市面上的壹“罩”難求的局面仍然未有改善。
與此相比, 香港口罩的消耗量則十分驚人,尤其在民間使用上的缺口更大。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以香港約700萬人口作估計,這樣每月需3億個口罩抗疫,即平均每日需要1,000萬個。現有口罩供給能否滿足普通民眾每天大量使用,極有可能在接下來繼續困擾著香港。
2月14日,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早前就各區市民口罩儲備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口罩短缺的情況有輕微改善,平均每人有25.1天的儲備量,近3成人的口罩儲備夠用1個月。調查發現,近半數受訪者的口罩儲備量為3星期至1個月,平均每人可使用25.1天,比上星期調查所得22.9天增加了2天,此外,有約1%人士沒有儲備或已經沒有口罩用。
而隨著民眾家中的口罩一天天變少,市面上越缺貨,就更令搶購行為變得瘋狂。香港民意研究所名譽總監鐘劍華估計,疫情無法在1個月內完結,搶口罩熱潮在短期內難以消失,所以市民只要能找到口罩都會繼續囤積。
而“口罩荒”持續多日,當通宵排隊都買不到口罩成為了常態,港府坐視不理,未有采取實際行動關註這壹民聲需求,民眾對港府的不信任激增,更是加劇了這場危機。不少冒著冷風、排隊卻買不到口罩的民眾都對港府怨氣十足,稱港府根本沒有盡責保護好香港民眾,確保人人都有足夠且高品質的口罩可以使用。而在這種情況下,市民每天最關心的消息,根本不是港府的口罩采購進展,而是哪間商戶或政客政團計劃派發或者售賣口罩。每個人都只相信搶購口罩,才能保護自己,整個香港社會就此陷入了歇斯底裏。

香港買不到口罩?全球都緊缺

當然,疫情之下,香港“口罩荒”不僅是全民瘋狂搶購的結果,而是也有現實外部因素的影響。口罩缺貨的,可不止香港,而是全球。
有分析指出,口罩本是醫療專用物資,本是為了供給全球醫護機構使用的,全球產能有限,現在突然被當成每人每天都要消耗的日常用品大量使用,自然會導致全球的口罩短缺。
而在全球生產的口罩中,有50%的口罩來自中國。據悉,在日本,流通的口罩就有7成左右是來自中國,3成是日本國內自產。
在全國的口罩生產供應中,雖然主要的口罩工廠集中在湖北、廣東、浙江等省份,但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中,被稱為“不織布之都”的仙桃市,是向來提供原料、生產口罩的重鎮。全國口罩供應量中,有6成來自湖北仙桃。眼前湖北省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仙桃市多家口罩生產工廠復工困難,這對全國、乃至全球口罩生產都有不小的影響。
根據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的資料,身為口罩生產大國,整個中國口罩產業鏈的產能全開,壹天約能生產出2,000萬張口罩——其中包含醫療用非N95口罩220萬張、N95口罩60萬張。但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口罩的庫存量僅為1至2周。春節之後,即使有部分口罩廠提前投入生產,中國各地生產速度仍追趕不上疫情爆發下,需求人數的增長。
而在疫情未有明朗化,韓國、泰國等多地先後推出政策,限制旅客攜帶口罩出境之後,更令口罩在處處成了緊俏貨。
在香港,至少八成口罩依靠從中國進口,其余兩成來自東南亞國家。在近期疫情蔓延、市民哄搶的背景下,口罩不僅難買,還都漲成了天價。據悉,全港多間藥店的口罩價格都翻了不止壹倍,有些商鋪售賣的口罩價格高達三四十塊港幣壹個。旺角還有藥店在短短15分鐘內把50個裝的口罩,從壹盒98港幣擡高到498港幣,令人驚掉下巴。

「口罩之亂」本可避免 港府真的該反思

雖然疫情爆發後,全球多地都有口罩緊缺的問題,但為何只有香港,發生了通宵排隊、哄搶口罩的鬧劇,進而成為國際媒體都關註的新聞,倒是值得思考。
口罩問題的本質是供求管理,香港在口罩上出了如此大的問題,市民落得如此狼狽之態,港府卻還停留於只在口頭上回應民眾的狀態,真的應該好好反思了。“口罩之亂”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真正的根源性問題還是港府繼續保持原有的僵化思維,不主動、不作為。
臨近的澳門在此次疫情期間就做出了一個正面的表率。港澳是除內地以外最先受到疫情波及的兩地區,但澳門政府在疫情初期便積極介入,尤其是在協調口罩供應上,推出了諸多措施,包括以實名登記的方式向市民供應口罩,只準到指定商店按指定的價錢購買口罩,避免少數人過度囤積,因此澳門雖然也有不少確診病例,但在疫情期間,整體上民心安定,沒出什麽亂子。
澳門的例子證明,只要政府及時作出應對,口罩供應未必會出大問題,但港府後知後覺,防疫措施總是“慢半拍”,後果就是既無法安定民心,又加深陸港矛盾。
而為了避免未來,失去信任、失去希望的民眾進壹步陷入喪失理智的口罩搶購潮中,港府壹定要在抗疫戰中,擺脫僵化思維、主動作為,從制度上做革新,拿出魄力和行動,挽救香港。
回歸現實,首先港府此次的失誤就在於,面對疫情,沒有及早作出應對方案,更沒有建立對重大事故的資源裝備補給制度。如今,口罩荒的局面持續,港府絕不應再坐視不管,交由市場供求自行解決問題,應該主動出擊,對囤積炒賣擡價等情況進行打擊,對不良的市場亂象進行規管,關註疫情之下市民最切身的問題。
而在特殊時期,港府也應該反思招標采購口罩,條件過多、過於講究流程而造成成效不高的問題,放開限制,靈活處理。對於海外采購事宜,港府更應有親力親為的精神,實地考察,加快采購速度,而非只是被動地在港進行聯絡,令民眾質疑采購工作的成果。
此外,由於全球的口罩供應有限,也必須加強需求管理,全民戴口罩在現實上是不可持續。要想讓香港民眾做到合理使用口罩、減少搶購行為,還需要從根源上緩解民眾的恐慌情緒。對此,港府也可借鑒新加坡的經驗。
據悉,新冠疫情爆發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上電視呼籲國民冷靜,承諾沒有物資短缺問題,日用品供應正常,隨後政府向市民派發口罩,由政府購入500多萬個口罩,免費分發給一百多萬戶家庭,平均一家四個,以濟燃眉之急。政府同時呼籲,患病者才需要戴口罩,起碼減低了爭相搶購口罩的恐懼。相比之下,港府卻對口罩管理舉棋不定。
如今面對疫情,港府需用實際行動緩解民眾面對疫情的焦慮恐慌情緒,引導民眾合理地使用口罩,才能真正終止香港壹“罩”難求的局面。

(Visited 9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