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至今,早前鬧過好幾次“口罩慌”的香港早就不缺口罩了。但是如今港府又開始了第二波派口罩。6月2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港府將由下星期二開始,透過香港郵政免費派送一次性口罩至全港每個住宅地址,每戶一包,內有十個一次性口罩。這是繼港府向每位香港市民免費派發了可重用“銅芯抗疫口罩”後的又一次口罩福利。不過,新的口罩又要來了,舊的廢棄口罩都去了哪裡?這個問題在香港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有統計顯示,保守估計港人每日耗用逾400萬個口罩,從疫情爆發至今廢棄口罩的累計數量預計已超過5億。如此大數量的廢棄口罩,並未在香港得到及時妥當的處理,在一些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大大增加了病毒傳播的潛在風險。隨着疫情的持續,如何處置好這些可能帶有病菌的口罩,越來越成為香港需要思考的問題。

每日廢棄口罩超400萬個

香港幾乎是此次疫情爆發後,第一個開始全民戴口罩的地方。而正因為這個原因,香港的口罩消耗量也大得驚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曾表示,香港人經歷過SARS一役,防疫意識加強,早在疫情爆發的初期,港人戴口罩的比率就已經達到了98%。據香港環境局數據,估計每日廢棄口罩約有400萬至600萬個,至今已超過5億。
但是如此大規模的用過的口罩卻並未被港府列入醫療垃圾的範疇,而是要與大多數都市固體廢物或其他廢物一起收集或處置,令不少人都擔憂這將造成環境和健康方面的雙重風險。
相比一些海外國家和地區將廢棄口罩集中收集並且銷毀,香港目前並未有集中的廢棄口罩收集點。大部分市民用完口罩都不會做任何包裹或者處理,直接丟入垃圾桶,和其他生活垃圾混雜在一起。而在香港的郊野和海灘,情況則更糟糕。不少外出遊玩的人隨地亂丟用完的口罩,這令周邊的生態環境以及遊人都吃不消了。
不久前,就有環保組織“海洋亞洲(Oceans Asia)”在香港新界大嶼山西南部沿海,短短100公尺就發現了70個廢棄口罩,清掃完一周再回來看,沒想到又冒出30多個,十分恐怖。該組織創始人史托克斯表示,這些廢棄物進入海洋環境中,可能被海洋生物視為食物,海豚若誤食可能將導致死亡。而在其他地方如西貢、東涌的海邊也陸續有人發現廢棄口罩的蹤跡。這些口罩可能都是民眾隨手丟棄的,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最後被風吹向了大海。
而口罩被任意拋棄,也可能成為散布病菌的防疫破口。處理這些物品的清潔工以及無意間間接進行接觸的民眾,都可能因此產生潛在的健康風險。
此外,大量的廢棄口罩都集中被運送進行填埋,也給垃圾填埋區帶來不小的壓力。一般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材料為不織布及過濾層、橡筋等都是塑膠材料,以每個口罩重約2至3克估算,即每日約有10至15公噸即棄口罩被送到堆填區。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鄺士山(K Kwong)估計,每日約有500萬港人至少會用1個口罩,連同醫護人員、清潔工等行業每日用多於1個,推算港人每月口罩用量高達1.75億個,或對堆填區構成嚴重壓力。
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啟明認為,口罩的底及面物料與環保袋無分別,屬於難降解物料,相當於將數億個難降解物料棄置堆填區。他認為,若港府不正視這個問題,恐會釀成環保災難。也有民眾擔憂,堆填口罩時塵土飛揚恐會播毒,廣泛面積鋪滿廢棄口罩,日晒雨淋,依附在口罩外的病毒四處飄散。

緩解廢棄口罩問題需各方努力

從整個趨勢來看,疫情短期內肯定難以結束。那麼如果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下,香港頭疼的廢棄口罩難題又該如何緩解呢?
顯然,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不少環保團體呼籲,在疫情非常時期下未必能停用口罩,但社會要從防疫和環保中取得平衡,可以號召大多數民眾戴口罩遵循“應用則用”的原則。
香港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則認為,大家應以“應用則用”的原則使用一次性的防疫用品,並應培養妥善使用和棄置習慣。若社區感染風險較低時,市民可因應風險和場合,如落街散步時考慮戴可重用、防護效用較低的布口罩,以減少一次性口罩的使用量。他還呼籲市民要有公德心,最好用袋子包好口罩才丟棄。
此外,不少聲音認為,港府也需要實施策略,在一次性廢棄口罩的收集方面進行改善。有議員提議,港府需引入附消毒功能的智能口罩回收機。據悉,目前香港的一些政府場地如康文署設施、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等主要出入口,均設置有蓋垃圾桶供廢棄口罩,但外界普遍認為,港府應在全港加設專收口罩的收集箱或收集站。還有環保團體表示,如果港府希望釋除公眾疑慮,可考慮將每日棄置口罩送到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以醫療廢物標準處理。
實際上,疫情下香港的廢棄口罩數量激增,成為垃圾處理上的難題,僅僅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香港不時就曝出沙灘上驚現大量醫療廢物的新聞,其中混有血跡的針筒、藥丸、葯袋等,令人觸目驚心。不少環保團體促請港府調查廢物源頭、加以阻止,但進展緩慢。如今,在疫情的挑戰下,如何處理好醫療垃圾的棘手問題,更顯關鍵。畢竟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更長遠地祛除城市的不少後顧之憂。

(Visited 32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