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持續走強,美指下跌,加上中國經濟持續復甦,在離岸人民幣兌美元齊升破6.79關,創16個月新高。是疫情下中國經濟向好表現的強勢,還是美元持續下滑的反應?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對中國出新招,鎖定中國是否刻意壓低人民幣匯率,來協助出口商取得貿易優勢!巧合的是,30多年前日美廣場協議簽訂時,也在美元大幅貶值下日元持續上,日本經濟自此一蹶不振。日本的今天,會不會成為中國的明天?


9月15日,人民幣匯率走勢向好,大幅攀升。即期匯率(CNY)大幅高開290點報6.7945,一舉衝破6.82、6.81及6.80關口,午後持續高走,一度高見6.7771,更接力重上6.79、6.78關口。
CNY最終以接近全日高位收報6.7775,升460點,實現四連升,並且繼續創自5月8日以來逾16個月新高。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CNH)同樣造好,目前大升297點子,報6.7763,同樣收復6.80、6.79、6.78關口。
從今年5月份末以來,人民幣開啟升值趨勢,看離岸人民幣,從5月底以來,升值了4100多點。簡單測算,那時居民假如換匯10萬美元,需要71.9萬人民幣,到了今天最低只要67.8萬,相差超4萬人民幣。
自然,全球疫情下,中國控防初見成效,經濟開始走上復甦,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經濟確實見好
有外媒分析指,近期受疫情影響,除中國外,各大經濟體均大量「放水」買債,美國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升至與內地相若,而中國之所以沒有大量印錢買債,或與疫情控制成效較佳、經濟恢復較快增長有關。
7月16日,中國統計局公布數據,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2%,此前路透社調查預估中值為2.5%,中國媒體財新的預測均值是2.6%。
二季度GDP環比增長11.5%,復甦跡象明顯。經濟學家認為,支撐復甦的主要是生產端,需求端不足,埋下結構性問題的隱患。但這一數字一旦放到全球視角,則矚目得多。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由負轉正,開始復甦的經濟體。
隨着復甦加快,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5%,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凸顯出中國經濟正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受中國經濟數據提振,中國股市15日收盤上漲,滬指收升0.51%報3295.68點,人民幣匯率當天觸及一年多來最高水平。
「中國零售總額自疫情以來首次實現同比增長」,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報道稱,這是消費支出趕上中國更廣泛經濟復甦步伐的最新跡象。報道稱,其他仍在努力應對病毒高感染率和廣泛封鎖措施的國家正在密切關注中國的復甦。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除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首次轉正以外,包括工廠生產、投資和房地產活動在內的其他主要指標都在加快步伐,「顯示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強勁反彈。」
8月份的數據還顯示,出口增長一馬當先達到11.6%,其次是投資,可以推測8月份投資已經是很明顯的正增長。」現在國內「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的態勢是「出口一馬當先,投資居中,消費居後」。
人民幣升幅變相仍落後
很多文章都在談論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如果從短線視角來說,即是今年五月份開始,人民幣兌每美元的確從7.1水平,升值至6.7水平。四個月時間升值約5%,以匯價來說是比較快的。
不過,觀乎幾大主要貨幣,如日圓、歐元、英鎊和澳元,人民幣充其量只是大落後。
從年初計,人民幣從6.96,上升約2.49%至6.77;歐元兌美元從1.11升到1.18,漲幅約5%;而英鎊兌美元則從1.32,下跌約2.7%至1.29;日圓兌每美元漲約3.5%,由108升至105;澳元兌美元從0.7升約3.6%到0.73。
有學者認為,剔除英鎊本身脫歐問題,以幅度計人民幣匯價只是跟着走,其升幅落後於歐日澳,換句話,人民幣兌美元以外其他地方是貶值,以國際貿易來說美國以外地區買中國貨是平了。
分析家認為,如以較長角度,即2017年至今,歐元由1.05升至1.18;日圓則由116升到105;人民幣由6.8升到6.7;英鎊也由1.23升到1.29,同期美匯指數由102跌到93。事實上,中國也是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無奈人民幣不是自由流通貨幣,現時人民幣匯價主要是人民銀行放任其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以提高出口吸引力,其真實價值比現價高最少一成。
主因是美匯兩年新低
美元未止瀉,美匯指數低見91.746點,處於兩年低位。擁有四十年經驗的外匯管理公司A.G. Bisset首席投資官Ulf Lindahl發出「極熊」預警,料美元近期跌勢是大幅波動的開端,未來一年內美元兌歐元恐暴挫36%。
3月25日,美國參議院連夜通過了一項約2萬億元(美元,下同)的緊急經濟援助計劃。該計劃是美國應對疫情的第三輪經濟刺激計劃,主要內容包括為不良企業提供5,000億元融資基金;為小企業提供3,500億元融資基金;為個人提供每人最高1,200元的現金援助。
美國政府的經濟援助計劃雖好,但是代價也大。至今,美國仍未消化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所積累的財政負擔。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採取了激進的財政政策,導致財政赤字飆升,並在2020年財年突破1萬億元。隨着財政赤字的累積,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也越來越沉重。
如今,美國政府的總債務規模已經超過23萬億元,僅2019財年支付的利息就高達5,746億美元。
一場疫情襲來,美國政府又要「印鈔消災」,而美聯儲也提前做好了準備。3月23日美聯儲宣布,將根據需求購買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也就是說,美聯儲將不再限制購買資產的數量,美國正式進入「無限量印鈔」模式。
警愓「廣場協議」的惡果再現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簽訂廣場協議的五國財長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0%。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代表的美國當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當時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金融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最低曾跌到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日本競爭力由此大減。
歷史有何其相同之處,都處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的日本當然不能與今日的中國相比,更何況中國仍在擴大改革開放,結果自然有可能不同。人民幣持續走強,當然有中國經濟復甦向好表現的因素,進口成本降低,中國人出國用錢可以更爽。但值得注意美元大貶之後的負面影響:中國出口競爭力降底;外商投入中國成本加重;中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同樣也受貶值影響等等,可能是人民幣大幅貶值中難以說出口的痛。

(Visited 6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