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29日在北京閉幕,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謀劃了藍圖,全世界對此都十分關心。儘管是場閉門會議,但是西方世界還是嗅到了一絲不一樣的氣溫,他們普遍認為,哪怕中國正面臨着外部急劇惡化的環境,但是還想埋頭苦幹15年,和美國比一比誰更偉大。


基於這樣的判斷,西方國家重點關注五中全會中透露出的兩個信息,一是中國如何利用5到15年的時間打破美國的圍堵,二是中國如果走出經濟與科技困局、「雙循環」的發展方向將如何實施。
許多觀點認為,「十四五」計劃將會影響全球。美國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與東北亞主管赫爾森(Michael Hirson)發表報告稱,五中全會後發布的「十四五」計劃,將會是史上「地緣政治意涵」最強的5年規劃。法國的《世界報》甚至以《地球上最重要的文件》為題,報導中國新五年計劃及其對全球政治經濟的影響。中國如何排除困難、在現有基礎上往前邁進,同時如何抵擋美國及其盟友的圍堵,會是未來西方世界重點關注的方向。
外界認為中國要打破美國圍堵
西方媒體在看五中全會的時候,幾乎都提到了中國目前的外部環境,日媒《日經亞洲評論》認為,地緣政治局勢上不利,包括科技上美國圍堵,中美還展開了外交戰,南海和台海的對峙還在持續。《德國之聲》認為,病毒雖然被中國有效控制住了,經濟重新運轉,但與西方之間的鴻溝也在日益加深。
在中美關係方面,外界普遍認為,11月美國大選後到大概2025年底,美國新一屆政府不會改變對華的態度,遏制戰略只會進一步強化。甚至如果拜登上台,還會採取新的策略,例如聯合盟友對付中國。美國新一屆政府的任期會貫穿中國「十四五」規劃時期。
為此,中國在尋找一種方式來打破這種局面,在會議還在進行中的時候,外界就關注中國是否在五中全會中加大對中美關係的表述,根據其中透露出的種種信息,普遍認為中國有以下幾點做法:
1.中國要對美打持久戰,用15年時間一爭高下。
德國之聲在25日發表署名為鄧聿文的文章認為,可將五中全會「看作謀劃對美打持久戰」,因為所規劃的內容與當下中美狀況高度相關。外界認為從歷史來看,「持久戰」一詞具有特定含義,也意味着目前中國正處於一個困難的時期。
哪怕再困難,外界認為中國的態度依舊會很強硬,有這樣的觀察是來自一周前中國「抗美援朝」紀念大會上,中國領導人展現出不會妥協的態度。
德國之聲認為,中國會儘量避免與美國正面交鋒,而採取「拖字術或熬字術」,爭取時間建立一個安全的經濟科技邊界,補上戰略漏洞和不足,以待中美最後決戰。而很顯然,「十四五」的很多規劃就是為中美決戰做準備的。
如何進行持久戰呢?彭博社則認為,在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的情況下,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4.9個百分點。如中國經濟能保持近年來的增長方向,將在未來十年超越美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十四五」的政策主線就聚焦在如何防止和美國進一步摩擦上。
有港媒認為,在中美關係上,中國會將經濟和政治分開處理,其引述時事評論員劉銳紹的話表示:「(中國)對美在經濟上會儘量保留實力,但政治上會不斷收緊,對美國會有更大的預防。」總的來說,就是政治上進行預防,而在經濟上蓄力出擊,無論是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上,還是在國家的整理實力上,中國以待和美國一決高下。
2.加大國際領導力,分化美國和其盟友
當然,想要打贏美國,僅僅靠持久戰可能並不足夠,中國沒有停止在國際影響力層面下功夫,外界觀點對此也十分關注。
有外媒表示,當其他國家被內部的危機所消耗,中國似乎要傳達訊息:中國可以在國際上扮演更重要的地位。
但是很顯然,北京也明白美國全面圍堵,最終有機會致使中國與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的經濟脫鈎。因此「十四五」規劃中,在這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信息。
環保是這一次五年計劃中的重要議題,這得到了歐盟國家的重點關注,法國《世界報》引述觀察家的話認為,七年來,中歐一直在就簽署投資協定進行着談判,而環境保護一直是其中爭執不下的焦點之一。今年9月,中國宣布將致力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此次再次做出承諾,是為了安撫歐盟,以圖儘快就投資協定達成共識。
中歐關係近期大幅退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von der Leyen)日前表示,原本計劃在年底前達成的投資協定目前還有許多待進展之處,她以強硬口吻表示,「必須說服我們值得達成這個投資協定」。而目前來看,中國希望在這一方面有所進展,進而拉攏歐盟,避免美歐聯合一起展開圍堵。
3.先淡化攻台,避免節外生枝
在台海問題上,此次外界有觀點認為,中國短期內將會着重解決困境,避免節外生枝,因此不會攻台。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文表示,在「十四五」計劃中,強調經濟發展,輕描和平統一。認為整個公報中沒有直接提及台,只是重申「和平統一」。
在五中全會之前,台媒就發文認為,除非有意外,北京不希望節外生枝。在當下如何提振經濟,走出國際困局才是最大的挑戰。而這次「十四五」的出台似乎驗證了這一說法,網上還有網友評論,稱透出信號,五年內不會攻台。
認為中國經濟目標難以預期
當然,對外突破圍堵的關鍵,還是要先從內部入手,在經濟上外界關心的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如何開展「雙循環」的模式, 二是中國在科技上如何突圍。
1.中國「雙循環」經濟模式
今年7、8月間,「十四五」規劃逐步成形的同時,外界就十分關注中國高管在各種場合頻密提及「雙循環」,即「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港媒認為,五中全會側重強調「中國內部如何透過投資和消費雙推動的內循環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等。」而對這種以「內循環」為主的新格局,外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中有看好的,例如,彭博社認為,「十四五」可能推動中國經濟在十年內超越美國。尤其是「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或將發揮重大作用。也有悲觀的,例如, 外媒就採訪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在未來的規劃上比較樂觀。
安德思資產管理公司前首席投資官Brock Silvers表示,「中國的目標是實現短期強勁增長,中期則是將經濟復甦到疫情前水平,而在內外壓力之下,這兩個目標可能都會不如預期。」
「雙循環」的模式在外界引發的討論仍在繼續,有人認為,中國回到「自力更生」的計劃經濟時代。尤其在外部壓力不斷加大的當下,國內大市場畢竟是主體,只要保住14億人口的市場活力,就算美國甚至西方與中國大面積脫鈎,中國可防範經濟滑入最糟糕的動力全失狀態。
但也有觀點認為「雙循環」下存在很多機遇,德國媒體德新社就引述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經濟專家曾林(Max J. Zenglein)的話稱,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經濟領域,來自外國的投資,或者是科研合作,對於中國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面對願意參與這一領域的德國企業,中國方面會鋪出歡迎的紅地毯。」還有德國專家認為, 中國「雙循環」給德國經濟帶來機遇,尤其是中國市場或許是不少德國企業尤其是汽車製造商在2020年唯一的希望所在。
2.「中國製造2025」化整為零
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在科技,在五中全會前,有關十四五規劃會將「中國製造2025」戰略化整為零的消息就流傳了頗長時間,有認為美國近年重錘打擊華為等科企,但中國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志向未變,中國將會另外尋找突破口,「十四五」規劃勢會變相繼續推動中國製造2025,推動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在約6300多字的公報中,「創新」共出現達15次、「科技」有10次,外媒為此認為,中國在其下一個五年計劃中重點強調高科技和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彭博社報道,「十四五」規劃是以科技創新、經濟自立和加強環保為核心。
不過,也有不那麼樂觀的看法,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以創新及科技作為發展主線,其理念仍如出一轍,故就算由民主黨的拜登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中美關係仍會處於微妙競爭關係。」

(Visited 4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