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caption] 當地時間周四下午,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一對一會談。 馬蒂斯說:「我要辭職了。」 於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Twitter發表了一則動態稱「馬蒂斯將軍光榮退休」。 在推文中,特朗普使用了「退休」一詞代替了馬蒂斯「辭職」的本意。外界媒體也紛紛從不同的說法對此消息進行了報道,看起來成了「馬蒂斯離開羅生門」事件。 據悉,現年68歲的詹姆斯·馬蒂斯成為國防部長前是一名美國四星上將,特朗普一度十分賞識馬蒂斯的強硬做派,喜歡用「瘋狗」的外號稱呼他,即便馬蒂斯本人不喜歡這個外號,也即便他還有另外一個外號「武僧」。他曾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擔任過指揮職務。他與美國前國務卿蒂勒森一樣,被視為特朗普內閣內的“溫和派”,也一貫被認為是內閣中較為穩定的成員,因此美國媒體VOX評論他的離開稱:特朗普政府中最後一位「成年人」辭職了。 關於媒體報道的馬蒂斯本人的辭職原因,FT中文網指出,他明確表示在一系列政策上與總統意見不同,並暗示特朗普置國家於風險中,這在辭職信當中也可洞見其癥結。 他的辭職信中,沒有任何對總統的贊美之辭。馬蒂斯寫道:「你有權利任命一位在這些和其他問題上與你的意見更加一致的國防部長。所以,我認為我辭職是正確的。」他的辭職信中表達了他不認同孤立主義。他說,相信美國需要與其他國家維持良好關系,並且尊重盟友。特朗普上任以來,已經退出許多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等。 和特朗普意見不合可見一斑,況且馬蒂斯提出辭職是在特朗普下令撤軍敘利亞的第二天,以馬蒂斯為首的國防與國安團隊認為,美國不該在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未完全消滅之際撤軍,留下中東權力真空。 然而特朗普卻說「自己將很快提名一位新的繼任者」。 [caption id="attachment_25049" align="aligncenter" width="818"]
馬蒂斯與特朗普出現意見分歧[/caption] 其實,馬蒂斯的離開並不在預料之外。敘利亞撤軍只是雙方矛盾的導火索,其實這是幾個月矛盾積累的結果。“國際關系預測”指出,自從前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以及前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H. R. McMaster)辭職後,馬蒂斯在國安會就一直處於被邊緣化的位置。2017年朝鮮頻繁試核試導的時候,馬蒂斯曾出面,代表特朗普對外展現美國的強硬,現如今半島問題得以緩和,特朗普訴諸外交談判,馬蒂斯也不得不通過訪問中日韓,通過軍事外交的方式,發揮自己作用。 在2017年1月,馬蒂斯與特朗普討論朝核將軍的時候,馬蒂斯對特朗普的觀點感到十分震驚,他惱怒地對同事們說,「總統表現得像——他的理解力也像——『一個五、六年級學生』。」在今年6月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引述白宮人士所言,特朗普認為馬蒂斯看不起他,故意放慢行動,故將其逐出決策圈。早在今年3月,馬蒂斯被架空便已有媒體報道,特朗普做出退出伊朗核協定、停止美韓軍演,以及要求國防部組建「太空軍」等軍事相關決定前,均未同馬蒂斯商議。 今年10月,馬蒂斯(左)與特朗普在一次軍事簡報會上 或許特朗普一早就希望馬蒂斯離去,特朗普今年10月14日接受哥倫比亞電視臺《60分鐘》節目訪談時說,「我認為,如果你想知道真相,他某種程度上就象是一個民主黨人。」仿佛在特朗普這裏,民主黨的就是和他意見不合的標簽。但馬蒂斯的軍人身份,對他的離開也必須保持最基本的禮貌,畢竟馬蒂斯在美國社會贏得了普遍的尊重,惹怒軍人無疑是在親手弒殺別人對自己的支持率。而馬蒂斯本人作為國防部長,除了效忠總統、聽從特朗普指令外,還不能摻和白宮內部的權力鬥爭,而是要保持政治上的中立姿態。 有媒體指出,馬蒂斯也可能是為了「討好」特朗普,於是頻繁關註南海軍事化議題,也在今年6月破天荒成為2014年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現任國防部長,就朝核問題與南海問題與中國展開討論。但這並沒有得到特朗普的重視,有海外華語網站稱特朗普也是看了《紐約時報》報道,才開始關註南海軍事化這件事,但之後便無後文。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抵達北京訪問 美國《洛杉磯時報》9月15日也曾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與馬蒂斯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在特朗普執政早期,馬蒂斯經常出入總統辦公室,工作結束後被特朗普邀請共同進餐曾是「慣例」,而後來兩人「一起吃漢堡」的場景早已不再,日常的電話聯絡頻次也大大減少。 「退休」也好,「辭職」也罷。無論如何,背後都是對其權力的架空,五角大樓和白宮看似和諧穩定,其實暗地的關系波濤洶湧。說什麽「豎子,不足與謀」,談什麽「道不同不相為謀」,離開的背後並沒有這麽瀟灑。而這是美國中期選舉之後,美國白宮又一名關鍵人物出走。外媒預測,這將很有可能使特朗普當前的執政進一步走向極端,而更有可能在未來對美國社會一系列的政策產生影響。離開了這位中立派人物的特朗普政府,未來可能會更加陰晴不定,充滿變數。]]]]> ]]>

(Visited 3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