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GDP超越香港的背後,是深圳的年輕和活力,《超訊》通過走訪發現,這座城市的年輕活力體現在其城市本身、人口結構、政策、產業以及精神上。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月27日發布的報告,2018年香港GDP為28453.17億港元。而深圳早前已公佈的2018年GDP是24221.98億元人民幣,按照去年人民幣和港幣之間的平均匯率1.1855計算,深圳GDP折合為28715億港元,比香港多出261.83億港元,穩穩超越。雖然過去幾年裏並不乏深圳GDP超越香港的聲音,但當真正被超越時,還是在兩地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這則新聞一段時間以來持續發酵,成為城中熱話。然而,《超訊》在深圳採訪的過程中發現,在大多數深圳年輕人看來,GDP超越香港一事並不讓人意外,很少有人會對此表示驚訝。相比於深圳和香港之間的「較量」,這裏的年輕人更願意談談自己的工作或者正在經營的事業。
深圳是一座不缺少年輕人的城市,繁忙時段走在街頭,放眼望去滿是年輕人,到處洋溢著青春和活力。根據深圳市經貿資訊委主任劉勝在去年8月的表述,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2.02歲,這一數據每天都在變化。深圳更是世界矚目的「創業之都」,有數據顯示,深圳創業者平均年齡約為36歲。創業者最集中的年齡段是31-35歲,佔到兩成以上;其次是26-30歲,佔18.81%。深圳的優勢在於年輕。
有人驚歎,香港人口老化趨勢持續,深圳正依靠年輕打敗香港,然而深圳超越香港的背後,並不僅僅是人的年輕,《超訊》走訪深圳發現,這座城市的年輕還體現在城市本身、人口結構、政策、產業以及精神上。正是因為這方方面面的年輕和活力,促使深圳成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在未來整個大灣區發展過程中,這個深具活力的城市都會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最年輕」城市吸引活力

根據QQ大數據發佈的《全國城市年輕指數》報告,深圳曾於2016-2017年連續兩年蟬聯全國「最年輕城市」,雖然2018年深圳以87分的年輕指數緊隨88分的貴陽,位居第二,但是仍能看出年輕人對深圳的嚮往。
這座最年輕的一線城市也是摩天大樓「生長」最快的地方,從「小漁村」到滿城摩天大樓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深圳作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縮影,城市的活力從一開始就已經存在,經歷了數十載的發展,活力並未有任何減退。這裏每天都上演著各種各樣奮鬥的故事。
回想起第一天來到深圳,深圳社會研究專家、深圳民間智庫因特虎創始人老亨依然印象深刻。老亨本名黃東和,出生於湖南永州的農民家庭,1991年,老亨所工作的煙草企業派他到深圳出差,這次的機緣巧合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老亨說,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城市間的巨大差異,也第一次認識到一個如此年輕、如此具有活力的城市。
此後走出湖南的念頭在老亨心中飛速膨脹。他用了讀書的方式邁出這一步,研究生畢業後,老亨來到了深圳並參加了公務員考試,並且獲得留下來的機會,在他看來,這份工作的好與不好還在其次,可在這裏卻能感受到全國任何其他城市都難以感受到的暢快。
直到今天,老亨從來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並且將自己的事業和深圳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創立民間智庫,關心並研究深圳的發展,將自己稱為「深圳主義者」。在他看來,深圳是中國現代化的標本,也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標本。
老亨的選擇到今天也並沒有過時,仍有年輕人前仆後繼選擇來到深圳開始新的人生。深圳松禾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總經理扶慶來這座城市已經三年了,此前,他就職於新華社,擁有著令其他人羡慕的工作和平台,但心裏卻始終有一份深深的不安全感。扶慶說,平台帶來的光鮮和亮麗總讓自己有種德不配位的感覺,同時工作的穩定甚至讓他產生絕望的感覺,他想改變。在新華社七年後,扶慶來到深圳尋找自己的人生。
「我辭職的時候,身邊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尤其是我爸,當時是極力反對的。但我跟他講,我沒有在徵求意見,而是已經交辭職報告了,30歲的我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扶慶說。
為什麼選擇深圳,扶慶有自己的考量,對於年輕人來說,在深圳首先活得不會比其他城市更壞,再者就是希望好像比在其他城市更多,換句話說就是會有夢想。雖然不一定能夠實現,但是年輕人往往能夠感到自己正朝著夢想前進。深圳不同於北上廣,階層已經相對固化了,這座城市給了年輕人更多的機遇。


在深圳追夢的故事成千上萬,全國各地有著各種背景的年輕人被吸引至此,使城市充滿了活力,而活力又進一步滋養了城市,使得發展日新月異。在老亨看來,這也是深圳超越香港的原因所在。「香港雖然是自由港,但是這個『自由』是對於貿易來講的,同樣,深圳也可以稱為自由港,這個『自由』卻是關於人的。」在老亨看來,中國各地的人都可以自由前來深圳,這裏並沒有什麼文化或者語言門檻,深圳能讓所有人都迅速適應這裏的生活。這就是深圳年輕的所在。

年輕人為城市發展帶來活力

深圳是適合年輕人生活的城市,除了包容性,另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創新創業的氛圍。這座城市出現了很多一夜暴富的故事,例如公司上市或者是一個普通人的成功故事,讓人覺得深圳是一片神奇的土壤,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在扶慶看來,這形成了輻射效應,所以有很多人來深圳,跟新大陸被發現後,人們去美國淘金有著差不多的感覺。「同時,年輕化和移民型的人口結構更有利於創業創新。」扶慶以數據舉例,縱觀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外來常住人口和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可以發現北上廣都是不到40%,但深圳是將近70%,這點和美國很像。「為什麼美國創新能力那麼強?一個原因是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全世界各地的人類在這裏聚集融合碰撞交融。」
來自湖北的曉娟(化名)畢業於香港高校,畢業後也在香港工作過兩年,但是最終卻選擇來到了深圳發展。她告訴《超訊》,居住環境是影響她選擇的最主要原因。「其實我適應能力還是挺強的,在香港擁擠的環境裏也能生活下去,但是當來到深圳以後,現在住的房間裏有個非常大的飄窗,每當早晨,當陽光透過窗簾灑落在床上的時候,頓時覺得空氣都清新,心胸都開闊了許多」。在曉娟看來,這是香港無法給予她的。
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曉娟說,她在香港時需要自己做飯,但是來到深圳後就再也不用做飯了,因為她居住的附近全是吃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不願意出門的話還可以叫個外賣。在她看來,香港什麼東西都是一成不變的,拘泥於原本的體系中,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規則,就會生活得不好。而深圳的生活明顯更適合年輕人。
在深圳從事金融行業的年輕人馬量,曾在新加坡工作,談到為何來深圳時,他說是因緣際會。「在新加坡工作很容易就能看到職業的天花板,你會看到很多外資投行的高官,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華人的機會很少。在考慮回國發展的時候,正好有一家深圳金融機構給機會。」來到深圳工作後,馬量突然有了一種優越感,以前公司高高在上的高官,成了自己的直接競爭者。在深圳做金融,整個產業和公司都很年輕,或許缺乏成熟的經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機會多。
當然,在深圳發展總會遇到困難,受到整個市場環境的影響,馬量去年的業績並不理想,不過他認為這座城市提供了進步的空間,今年的業績一定會取得進步,他有信心。
工作一段時間後,馬量決定繼續留在這座城市的生活,很多原因關於生活。「我有很多同學,本來在北京有戶口,但最後都搬到深圳生活,是因為環境帶來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和家人特別喜歡深圳氣候,本來家人已經在海南買了房,但現在更傾向於來深圳過年。」

年輕的產業為城市注入活力

深圳的年輕也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最近,網上一篇題為《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浦東也幹不過前海!》的文章引起熱議,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人大代表魏達志在文章中認為,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這是上海所有者結構所決定的,更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政經氛圍所決定的。
魏教授認為,在上海的所有制結構中,央企、地方國企、外資企業、民企比重為1:1:1:1,最具活力和最具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的比重僅為上海產業結構的1/4,央企和地方國企創新動力不足,外資企業即便是有創新成果,也與上海無關。而最具活力的民營企業,由於在資本、市場、人才方面都受限於大環境的影響,很難發揮出來。與之相比,深圳的所有制機構卻極為簡單,90%的都是民營企業或者個體企業,國企、央企和外企所佔的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一直以來深圳的營商環境競爭是最充分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夢想之城。
在對比兩座城市的企業品牌,上海的經濟總量雖然仍遠超深圳,但上海本地品牌幾乎微乎其微,深圳卻走出了華為、中興、騰訊、萬科、大疆、比亞迪等一大批全球著名企業。
且不論這篇文章的對錯,深圳民營企業所展現的活力確實不容小視。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達177,103件,同比增長21.89%;國內專利授權94,250件,同比增長25.59%。深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9.78件,為全國平均水準(9.8件)的9.2倍。有效發明專利維持五年以上的比例達86.72%,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同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準。產業上的不斷創新和年輕化,為這座城市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擁有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碩士的謝智衡是一位香港青年,剛從學校畢業時,他打算在香港找一份與專業相符的工作,但找來找去卻只找到一家對口的公司,並且入職後就被派去了上海。 這段工作經歷給他的啟發很大,「會發現做我這一行在香港的機會很少,但在內地,生物醫學發展很快,飛利浦等一些國際上有名的大型廠家紛紛在中國設立分部。」謝智衡說。
2015年,謝智衡打算離開現在的公司回香港創業,他制定了一個創業專案叫虛擬現實的手術規劃系統,也申請到了香港數碼港的培育計劃,起初一帆風順,但是在找風投的時候卻遇到了問題。謝智衡說,當時香港的風投對於醫療器械的瞭解並不深,他將自己的想法介紹給香港的投資人後,他們覺得這個東西需要很長時間的研發,來錢太慢,希望他轉做VR遊戲或虛擬派對,這樣很快就可以盈利,謝智衡果斷拒絕了。正當他為未來發愁時,深圳向他伸出了援手。
「記得那時加入一個港漂圈的討論小組,裏面也有很多港人,大家會去討論各種技術發展的問題,還會定期組織活動,我在群裏認識了幾個在深圳創業的年輕人,他們說深圳的環境還不錯,你要不要來看看?我當時就立即去看了。」謝智衡說。
來到深圳以後,謝智衡發現,這裏的創業氛圍確實十分濃厚了,他不僅受到政府歡迎,也得到資本的青睞,謝智衡和團隊很快就得到了一筆數百萬的天使投資。在謝智衡看來,深圳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創業環境,讓他更容易找到合作夥伴。
謝智衡和團隊也沒有讓人失望, 他和團隊研發出的VR醫療影像技術運用呈現出360度的彩色立體圖像,能夠還原患者的病灶部位,對於專業的醫生來說,患病部位得準確呈現可以幫助他進行病情診斷、病灶定位並做好精準的手術規劃。手術將變得更加高效和精確。2016年2月,妙智科技的產品原型順利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落地,而且產品從模型設計到每一行代碼都是謝智衡和團隊做的。
在生活方面,相對比較香港、上海,謝智衡說自己更喜歡深圳。「深圳的活力體現在很多小細節上,例如我以前不愛運動,但是在這裏就有這樣的氛圍,身邊熱愛運動的人居多,而且也很容易找到運動的場所,讓我愛上了運動。」謝智衡也能從周圍人身上感受到活力。「相比於香港年輕人,深圳年輕人要更樂觀,他們會對未來充滿希望,這是最大的不同。」

務實的政策為城市增添活力

對於很多「外地人」來說,一個城市給予的歸屬感往往是一紙戶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的深圳,在落戶這個門檻上要「低於」很多大城市。深圳提出「來了就是深圳人」,一度被認為是中國落戶門檻最低的一線城市。
只要學歷是本科,都可以落戶深圳。最新的政策限制已經放寬到了大專,如果年齡合適的話;甚至連中專生,如果有一技之長又是深圳所需要的產業人才,也可以落戶深圳。不僅如此,落戶深圳還能得到政府發放的生活和住房補貼,分別是本科1.5萬/人、碩士2.5萬/人、博士3萬/人。
可見,深圳在用真金白銀在歡迎年輕人,如果是經評審認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專案」,政府拿出最高一億元進行資助。深圳擺出了求賢若渴的姿態,讓人感受到滿滿的誠意。
在深圳創業也很幸福,政府補貼扶助專案多得不得了,可以申請各類多達近千項,涵蓋各行各業以及企業的各個階段,力度之大也是國內罕見,每年光扶持資助創業創新專案達幾百個,各區也有非常誘人的獎勵和資助,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路邊商舖,都可以申請到補貼。例如每月上千元的創業場租補貼、社會保險補貼、5000元的初創企業補貼、每人每年2000-3000元的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對於缺少資金的創業者來說,還可以個人申請最高30萬元,團隊最高300萬元長達三年的創業無息貸款。正因這些年輕化的政策,深圳才成為創業創新的樂土。
除了吸引人才的諸多政策以外,老亨認為一個偏小的政府,讓深圳充滿了活力。受到香港「大市場、小政府」的管理理念影響,深圳一直以服務型「小政府」著稱,表現出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弱、市場強;官員輕,企業家重。
一位深圳科技部門的前官員曾對媒體回憶,早些年算上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科學技術協會和高新辦,部門的公務員總共只有38人,是典型的「小政府,大服務」。談到服務,深圳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曾經為媒體舉了一個當下的例子,深圳為了促成各地的大院大所與企業對接,政府建了一個網絡洽談室,一邊是技術供給,一邊是應用需求,互相匹配的便能商談合作事宜。
「政府在裏面扮演什麼角色?就是搭建平台,提供公共服務,千萬不要以為政府什麼都能做,我們就是構建一個環境。」梁永生說。

深圳精神激發城市活力

談一個城市的活力,不得不提及這個城市內在的精神,一直以來,深圳精神都廣為流傳,影響了一批年輕人,就連馬化騰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都提及深圳精神,表示在學生時代被當時深圳極為旺盛的生命力深深感染。無論是「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還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準則,都給他打開了新三觀的一扇門。換句話說,沒有深圳精神,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騰訊。
今天的蛇口時間廣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依然可見,深圳的這些精神和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城市的發展。201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深圳舉辦了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評選活動。入選的十大觀念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除了「來了,就是深圳人」以外,還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敢為天下先」、「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以及「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
城市精神是城市發展的魂和根,深圳作為一個外來人口比例很高的城市,很難說是外來人為深圳帶來了精神,還是深圳影響了進來的人,更多的可能是相輔相成。
「為什麼那麼多新移民來到深圳,一方面希望在這裏淘金,另一方面可能是對當地生活不滿足,所以闖深圳也就意味著告別傳統,背水一戰。對深圳來說,移民文化能夠容納不同的文化和個性,相互包容,相互借鑒,這種開放也為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扶慶說。

深圳城市標語

在老亨眼中,深圳是一個冒險家的樂園,因為能允許所有人來到這裏試一試,並且試一試的成本並不高,深圳也許並非遍地黃金,但是機會多,來這裏拚一下贏的幾率會比較大。
在知名區域專家、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看來,深圳的成功在於「兩個漏斗」:一是早期和香港相比形成的成本差,讓港資甚至來自其他國家地區的資本迅速流入;二是深圳改革開放時所形成的開放自由的制度,正因為有制度落差,讓中國其他區域的人才,那些鬱鬱不得志的人,那些想要尋找機會的人,從全國各地湧來深圳。金心異認為,這些人是整個民族裏最有冒險精神的,就如同新大陸被發現以後,歐洲大陸最有活力的人紛紛前往,最終形成了美國。

大灣區為深圳提供新活力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深圳在大灣區中的角色和地位引人關注。金心異認為,在規劃綱要中,是香港、廣州得了面子,深圳得了裡子。金心異眼中的「裡子」在交通基建,他說,大灣區的交通基建強調港澳和內地的合通,而強調港澳的作用,香港和內地的陸路聯繫基本上完全通過深圳,深圳一定是受益者。但除了交通基建,在金心異看來,深圳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要起到一個通道功能,事實上深圳和香港共同構成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碼頭,這對大灣區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大灣區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橋頭堡,這需要深圳和香港在其中共同發揮作用。
如此看來,輿論過份注重誰第一誰第二,未免有些因小失大,香港及深圳絕非死對頭,而是大灣區發展過程中的親密夥伴。即便深圳在創新和活力上先行一步,但仍需要香港在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資本市場上的幫助,兩個城市具備明顯的互補作用。所以,深圳並非孤軍奮戰,它的活力需要香港的加持,也需要大灣區各城市的相互配合才能持久地釋放。大灣區建設亦是深圳必須抓住的發展機遇。

(Visited 9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