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主打中美貿易戰,想把高度依賴中國的美國商品的供應鏈與中國脫鉤。但面臨著成本可能上升,品質可能下滑。
已經到了「最後一英里」的中美貿易磋商還是談崩了。兩國5月中旬開啟了新一輪互加關稅。美方提高了對部分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稅率達25%並擴大了徵稅範圍,還表示將啟動對大約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實施加征關稅。中國宣佈高調反制措施,並動員宣傳機器開打輿論戰,雙方都態度強硬,寸步不讓。


為何中美貿易磋商如此艱難?因為問題的癥結,不是一個簡單的減少貿易逆差,不是中國多買一些美國商品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結構性矛盾已經造成中美兩國關係失衡,遠超經貿問題的範疇。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發展領域的奮起直追,造成了美國對於自己領導地位的擔憂。特朗普選擇了從關稅問題「開刀」,表面上看是經貿談判,其實歸根到底是美國為鞏固其全球地位而發起的「王位保衛戰」。
其次,就貿易問題本身而言。美方認為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嚴重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中國買少了美國商品,而是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知識產權竊取、強制技術轉讓、市場准入對外企不公平、對國企過度補貼等等。中國則認為兩國在產業鏈上的不同地位、各自的產品結構差異、美國不願意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等才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希望達到的結果,就是想把高度依賴中國的美國商品的供應鏈與中國脫鉤,至少是部份脫鉤。換言之,就是中美「經濟離婚」,並借此機會對中美貿易多年來產生的相互勾連的產品供應鏈以及供應鏈背後的投資鏈進行再調整,以期對美國國內經濟帶來新的機會。

特朗普希望「經濟離婚」

這從特朗普的各種表態中看得很清楚。針對關稅戰推高商品價格的問題,特朗普發推特文章聲稱,這種說法「沒道理」,「你可以從無關稅國家採購或者從美國國內購買」,這樣就可以「完全避稅,零關稅」。從無關稅國家採購,就是希望產業鏈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從美國國內購買。說透了,特朗普就是希望中美「經濟離婚」。
中方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中國外交部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美方稱如果中美不達成協議,中國將受到很嚴重的損害,因為外國企業將被迫離開中國前往其他國家。中方是否認同美方說法?是否對此感到擔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答:「美方大可不必為中國的事操心。」「外商在華投資營商環境持續得到改善,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各國企業最為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他還介紹說,根據中方有關機構統計,2018年中國新設外資企業超過6萬家,增長69.8%。這間接否認了外資正在撤出中國的說法。耿爽特別提到,去年9月,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決定在華建設大型獨資石化專案。今年1月,特斯拉首家海外工廠也在上海正式開工建設。
產業鏈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現實嗎?一些美國進口商可能會試圖轉向中國以外的供應商,比如越南和印尼,但轉型並不容易。美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負責對政府關係的高級副總裁大衛·弗蘭奇接受CNN採訪時表示,中國能夠生產這些產品,原因是「有能力、有物流、有勞動力」。弗蘭奇認為其他國家沒法像中國那樣生產這些產品,中國有深水港口和基礎設施,「想取代中國的產能,需要很長時間。
還有,隨著新的供應商取代經驗豐富的中國承包商,成本可能上升,品質可能下滑。ABC報導,佛羅裡達州Basic Fun玩具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福爾曼(Jay Foreman)表示,公司不能簡單地轉向印度或印尼的供應商: 「我們都花了20多年的時間,讓中國供應商的生產安全標準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因此,生產回流美國也並不適合所有的企業。
大規模轉移回美國也不現實。過去20年美國喪失了三分之一製造業產能,約9萬家工廠關閉,流失了500萬個製造業崗位。這種流失既有來自中國等國的低工資的拉力,也有來自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力。
蘋果公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庫克的蘋果的成功,就是供應鏈的成功。做供應鏈出身的庫克打造了世界最強悍的供應鏈。一個例子是,蘋果曾連續8年,在Gartner的全球供應鏈25強上佔據榜首位置。蘋果供應鏈的中國部分,是有中國的原材料、技術工人、廠商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利用了中國的廉價勞力。2016年,蘋果在全球共有18家組裝工廠,其中14家位於中國。僅僅鄭州的富士康一家,就雇傭40萬名工人。回遷美國,就意味著庫克放棄他精心打造的中國供應鏈,在美國另起爐灶。而這個新的供應鏈的運轉成本,勢必要大大高於原來的供應鏈。

製造業返美成本是考驗

製造業要回美國,假設人工成本可以通過自動化降低,而生產成本低於中國,或與中國類似,美國還要克服額外的障礙。如技工短缺問題。根據德勤和製造業研究所2015年的一項研究,在未來十年,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的退休,美國製造業技工缺口會達到350萬。另外,很難想像,美國的工人可以像中國的工人一樣,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當然,機器人可以解決一部分,但不可能代替全部,更不可能代替技工。
2015年12月,蘋果執行長庫克在接受CBA新聞節目「六十分鐘(60 Minutes)節目專訪時所稱,該公司選在中國製造是因為「技能」而非低工資,美國缺少這種生產iPhone所需的職業技能。庫克說:「美國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技工了。比方說,美國的磨具工,只能坐滿我們這個房間,但在中國,他們可以坐滿幾個足球場。」
CNN報導,牛津經濟學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克雷格·達科(Greg Daco)達科認為,服裝、半導體、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在內的電子產業,都無法輕易將生產轉移回美國。「企業還必須雇傭美國工人,工資遠高於中國工人」,這都會顯著提高美國企業生產成本,同時「還需要幾年無盈利時間」。
尤其是,目前美國失業率很低,工資在上漲。ABC報導,位於伊利諾伊州水牛城(Buffalo Grove, Illinois)的教育玩具公司E-Blox從中國進口玩具,然後在美國組裝和包裝。 「美國目前的失業率是3.6%,那麼,誰願意做將眼球塗在漫威動作人物或芭比娃娃臉上的工作呢?」他說。「這個在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因此,大國博弈,中美的經濟離婚,說易行難,肯定是一場持久戰。特朗普在這場貿易戰中的目標路人皆知,那就是要從中國「拿回」更多利益,打造最好的經濟政績,短期贏得選民認可,長期留下歷史「豐碑」。對於中國來說,希望有更多的談判空間,因此,中方把報復美國的新關稅措施起征時間,定在了6月1日0時起。但是,如果美中的貿易談判繼續耗下去,從長期來看,婚姻的結局就很難說了,但是無論如何,沒有哪一方會淨身出戶的。

(Visited 2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