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9年第三季度GDP出爐,為6%。對此,西方社會認為,中國經濟將迎來危機。而韓媒認為,西方的解讀并不算客觀。


韓國《中央日報》11月27日報道,中國第三季度的GDP為6.0%,以歐美為代表的國際社會輿論稱,中國季度GDP迎來27年來的最低值,中國經濟危機論的聲音逐漸膨脹。
而中國面臨27年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卻沒有出台大規模的經濟安撫政策,顯現出“無動于衷”的態度。這是因為中國的GDP應該從不同視角來解讀,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概念與雇佣相結合來解讀GDP的話更為客觀。
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GDP與西方國家的GDP應該區别看待。中國國有企業的銷售比重占GDP的63%,西方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是中國國有企業最重要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擴大中國國民福利。中國近十年來的GDP增長率目標從保八、保七到保六,處于持續降低階段。原因在于,GDP的1%的平均就業誘发系數也在不斷增加。
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超過700万名,如果失業者增多,國家就會出現危機隱患。中國制造業比重逐漸減少,服務業比重逐步增加,GDP的1%的平均就業誘发系數也從200年的93万名增加到2018年的150万名。 制造業時代最少需要8%的增長率,才能保障720万名人員的就業,因此那時候的目標是保八,隨著服務業達到GDP的54%的時代的到來,經濟增長率到6%,便可以保障900万名人員的就業,因此即使中方迎來27年的最低經濟增長率,卻始終沒有大動作,展現出“無動于衷”的態度,其實這是中國政府治理經濟的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表現。
中國經濟增長率從縱橫方面比較來看,就可以发現對中國經濟的認識有誤會。中國季度GDP在1992年第三季度是7,193億元人民幣,而2019年第三季度是246,86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34.3倍。不考慮規模效果、只看絕對增長率數值的下降幅度,就判定27年來經濟增長率最低,經濟出現危機,這就是一個誤會。 27年來,中國的制造業增長31倍、服務業增長55倍。
西方社會看來,中國經濟的經濟指標如果高就是泡沫,如果低就是經濟危機,甚至一直懷疑中方发表的經濟數值都是偽造的,不予信賴。
而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預測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据來看,世界平均增長率為3%,中國增長率在6.1%左右,目前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4%,日本為0.9%,那么6%的中國被認為將出現經濟危機,這只能說是一种過于悲觀的看法了。

(Visited 23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