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了一份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連續兩年排名世界第二。有關報告是根據「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等四項指標評分,其中,香港營商效率排全球第二;經濟表現排第十;基礎建設排第二十二位,這三項評分爭議不大,惟有「政府效率」連續第二年排名全球第一,這在當時引起很多香港人的質疑,在他們看來,政府施政的最大特色就是拖字訣,大事拖,小事也拖,將宏圖大計拖成了明日黃花。在香港政府為這份排名沾沾自喜之際,會不會進行一些反思?


事實證明,政府並沒有反思,今年六月開始持續至今的反修例風波,特區政府缺乏作為,只派警隊應付,多番錯失平亂時機,甚至令香港進入了無政府狀態,亂局發展到這個地步,香港政府要負起很大的責任。
撥開表象看內在,香港亂局的背後,正是社會各階層長期面臨的困境,雖然早已有目共睹,政府卻一直無所作為,長遠有效的民生政策寥寥可數,這悄悄助長不少社會問題和矛盾,社會動蕩之後全面重新審視管治思維與施政效率,是政府不能再迴避的一課。
總的來說,政府不僅要反思此次止暴製亂中的效率問題,還要從民生、基建、創新發展以及態度上全面檢討。止暴製亂、恢復秩序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香港政府首先便要解決這一系列的效率問題,真正去做到為人民服務,才能為東方之珠帶來美好的明天。

止暴製亂,政府卻只會譴責

時間回到11月中旬,香港的社會動亂進入了一個高峰,從“雙十一”開始,黑衣暴徒搞所謂“三罷”升級,動亂進行到13日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禮賓府舉行有眾高層官員參加的會議後,第二天凌晨政府就連續三天的失控暴亂嚴重情勢,發出強烈譴責暴力的聲明,但這份聲明,沒有公布任何應對當前緊急局勢的措施辦法,令人萬分失望。
當時社會上就有評論表示,一連串的動亂中,由行政長官到政務司司長、再到一眾問責局長等,都只是除了口頭“譴責”、還是口頭“譴責”,有些甚至連“強烈”二字也懶得使用。而這便是數月以來,香港亂局的縮影,這座城市好像進入到無政府狀態,暴徒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堵路就堵路,只剩下警隊疲於應付,而政府卻只說不做。
例如,在止暴制亂中最應該發揮作用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卻在過去6個月間,在局勢最緊張的時候,經常不見影蹤。上個月中,鄭若驊於英國倫敦前往一講座場地時,被示威者包圍抗議,混亂間跌倒受傷。鄭若驊稱其左手腕脫臼兼骨折,而後就請了病假,失蹤大半個月,在現時香港有多名暴徒落案控告,作為律政司司長完全有責任於動盪局面中盡快返回崗位,律政司不擔負起責任,香港又談何止暴製亂呢?
至於其他政府官員,更好像是旁觀者一樣,抱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簡單如清走暴徒在各區設下的路障,路政署、地政總署、食環署等部門翹起雙手不作為,要勞煩市民自發行動,結果出現香港市民飽受暴徒攻擊的情形,如果有權有責的政府主動去做這些,小市民又怎麼需要冒着生命危險上街?
目前,止暴制亂彷彿成了香港政府的口號之一,反復提及,卻未見行動,相反,示威卻愈演愈烈,進入無政府主義的狀態。想要香港恢復秩序和穩定,止暴制亂就絕對不能只是口號,也絕對不能只依靠警察,政府必須要採取措施遏止暴力,才能保障市民安全,香港才能恢復秩序。

民生問題,政府難稱有作為

香港政府對的民生問題的長期缺乏作為,才是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深層次問題。過去幾年間,政府推行的措施中,極少能得到市民的稱讚,政府在住房範疇更是乏善可陳,劣跡斑斑。大部分香港居民不僅背負着巨大的買房壓力,還長期在糟糕的居住條件下掙扎。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上,林鄭月娥在全長20頁的《施政報告》講話中,花費9頁講解香港政府未來一年的房屋和土地政策,但香港土地問題的難以解決,背後因素很多。施政報告中,看不到政府有何堅定意志,去排除萬難,加快解決土地問題的速度。


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解決房屋問題,初步成本估算至少逾6240億元公帑,舉世震驚,然而,就算計劃一切順利,也要由2032年起,才能可分階段建成15至26萬個單位解決居住問題,遠景是美麗的,卻可望不可即,市民為了眼前的生計,只覺生活逼人。
事實上,政府對於民生問題一直以來也絞盡腦汁,但無奈效率上卻跟不上,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政府在2018-19 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關愛共享計劃”,向符合資格的人士提供派錢4,000元,事關證明文件、郵費等要求朝令夕改,程序多多,手續繁複,算下來行政成本要花費約3.11億元公帑,先不提這個,由於錯漏百出,拖了一年多,大部分申請者至今未收到錢且不說,更一再發生申請表丟失的醜聞。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被問及為何不推電子表格方便公眾時,他竟然聲稱設計電子表格至少需要十八個月時間。設計一份表格而已,對港府而言簡直難過登上月球。
在日常生活上,港府的效率有時候也讓人很是無語,再舉個例子,在香港登記物業需時四十五天,涉及五個工作程序,而在新加坡則僅需五天及三個工作程序,最離譜的是,香港在這方面的效率,甚至還不如經濟遠遠落後的蒙古。還有商家表示,早前向食環署申請牌照耗費竟長達半年,嚴重影響正常經營。

創新發展,只會坐而論道

在創新發展上,香港遇到的問題更多。政府常強調其創科政績,但業界人士仍然批評政策仍未到位,例如未建立創科企業發展生態,為企業提供市場,鼓勵企業研發合適產品。商業辦公室樓價、租金高昂,亦令新興企業和人才卻步。關鍵問題未解決,再多政策也是事倍功半。


在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創新科技方面香港更是一事無成,只會坐而論道。香港經濟發展一直依賴金融及貿易等傳統的經濟產業支持,未有正視如何發展新經濟,只靠“吃老本”,雖然特區政府在2015年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推動發展,但四年以來未見具體成效。
事實上,香港不是沒有在科技創新上探索過,例如發展科學園和數碼港等項目,但遺憾的是,政府效率不足,大部分創科產業與現實社會脫節,難以將創新意念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產品。近年港府銳意支持創科,早前的財政預算案還宣布撥款500億元支援,但是之後便沒了下文,至今為止,社會上仍聽不到很多具代表性的香港科技公司創出成績,可見該政策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工程科學院、以及中國工程院在此前發表報告,指深圳早已依靠有效的創科政策,大幅提升自身競爭力,但香港優勢卻迅速消失,正面對“創新還是滅亡”這嚴峻問題。

基礎建設,延誤超支竟成常態

說起基建問題就更加罄竹難書了,2007至2008年度的香港施政報告,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十大基建計劃”,包含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沙中線等等,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尤其是首條千億鐵路沙中線被揭發連串“豆腐渣”醜聞,說好的去年底通車已變得遙遙無期,真實地反映了香港政府的“效率”。
在北京大興機場投入運作以後,有香港媒體進行了這樣的對比,北京大興機場在2014年12月開始動工,用了不到5年時間建成,花費1167億元人民幣建成民航的部分,加上交通和市政等配套工程,總投資額是4500億元人民幣。其設計新穎歸功於國際頂級的法國與英國建築師事務所,其設備高科技含量高,而且絕大部分是國產專利,反映內地的先進水平,反觀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2011年審批規劃,2016年動工,計劃在2024年建成,目前已經撥款的金額已經達到1415億元。香港簡單的一條機場跑道,北京建的可是大型的國際機場,無論從工期時間,和工程造價上,香港都大為遜色。
雖然不能以北京大興機場的工程花費和施工期時間,對比香港或者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由此簡單地得出結論,但是香港大型基建屢屢出現不符合規格、造價偏高並且屢屢超支,以及工期延誤而導致經濟效益降低的情況,接二連三的問題工程, 讓政府有認真檢討的必要,究竟是政府的規劃與監管制度出問題,還是其他政治因素阻撓工程進度問題,無論是單一因素還是兩者兼有,都需要找出解決的辦法,否則,不但影響今後工程的質量、造價和工期,還會窒礙香港的未來發展。
除了大型基建,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日常基礎建設,很多部門也不上心,有評論認為,當中尤以食環署最不負責任,有審計報告指出,食環署管理香港近八百個公廁之中,兩成半超過十年沒有翻新,當中一成七更有11至18年沒有翻新。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使部分公廁列入翻新工程,竟然有多達84個遲遲未完工,當中44個更納入翻新計劃達4至8年之久,工程仍在進行,有個案耗費7年時間仍在擬定計劃階段。連公廁都治理不好,政府又如何談得上是高效呢?

歸根到底是態度出了問題

其實,香港本應該是高效著稱的,在香港,效率、質素、秩序、規則是被極度認可和尊重的,高強度、高負荷的工作維持着金融中心的高效運轉。但是香港政府的懶政、怠政卻屢屢出現,以致於社會矛盾頻發,歸根到底,是態度上出了問題。
政府官員領着高薪水,卻沒有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為官純粹“打份工”,抱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態度,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如果真的有將香港當成自己的家,將市民當成自己的家人,又怎麼可能連一個公廁都搞不好?做官的沒有盡好本分,“民生無小事”成了一句空話,部分政府官員還抱着滿不在乎的態度,香港的社會矛盾又怎麼能不突出呢?
上個月13日,紅隧(過海隧道)因為受破壞而封閉兩周,政府動用了800個人,花了100小時完成搶修,本來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的一番話煞了風景,他竟說,若有示威者再破壞紅隧,政府除了強烈譴責暴徒,亦“沒有什麼可以做”。這讓社會大為不滿,連政府都無計可施,那普通民眾要怎麼辦?
老實說,香港的競爭力排名一直維持前列,主要是依賴老底子較厚,但港府不思進取,總有坐吃山空的一日。此次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香港政府上下,如果再不轉變態度,還像以前那樣睡眼惺忪、愛理不理,香港又怎麼樣實現止暴制亂,官員態度不誠懇,又怎麼樣能夠得到民心,“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香港政府要好好思考下了。

(Visited 15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