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年尾。舊的一年過去,許許多多的告別也隨之而來。在香港,又有一批特色老牌餐館宣布了年終歇業的消息,即將在年末無聲地與港人道別,令人惋惜。很多對這些老店有着獨特感情和記憶的顧客們都十分不舍,紛紛趕在店鋪結業之前再去打卡品嘗一次。


一家老店,早已不僅僅是吃飯的處所,更是人與人聯結的紐帶,充滿濃濃的人情味。而向來以美食天堂著稱的香港,隨着無數老店的消逝,屬於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也正在被帶走。
香港為何容不下地道美食老店?怎樣才能留住港人的美食記憶,是每一個老店落閘時都引人深思的問題。

多家老飯近年消逝

其實,要盤點近年來結業關門的香港美食老店,可真是不少,數數都令人心疼。光是年底剛公布結業的重量級老字號飯店就有2家。
位於太子的鳳城酒家就是其中一間。這間擁有35年歷史、屢獲米芝蓮推介的酒家,見證了香港多年來的風風雨雨。由於現年82歲的老闆譚國景宣布退休,就將在12月31日結業。近期,酒樓不僅日日都生意爆滿,還有不少無法親身趕來告別的老顧客都特意打電話來問候店家和員工,為他們送上祝福。
另一家已屹立旺角廣東道半世紀的中國冰室也將在年底結業。這家冰室可謂歷史相當悠久,早在1964年就開業了。這間舊室冰室曾經見證了港產片最輝煌的時代,多套為人熟悉的港產片的拍攝場地,如《新不了情》、《江湖告急》、《PTU》等都在二樓雅座取景。而宣布年底突然結業,就要徹底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今年年初宣布結業的蓮香樓也是香港的一家老字號茶樓,以前更是不少遊客來香港打卡時的必食地。而這家擁有92年歷史、主打懷舊味道的粵式茶樓也因為租約期滿,於早前結業了。
但所幸蓮香樓的幾名老夥計捨不得茶樓,最後決定接手這家老字號,並改名為“蓮香茶室”,原先的一些懷舊點心、鴨嘴茶壺、環境裝修等等一概保留,把這近百年的歷史延續下去,但營業方式上還有略有改變。
另一家開業近70年,一直堅持用竹升法人工製作麵條,位於灣仔的永華面家也逃不過同樣的命運。儘管人工麵條已經在現時的香港十分少見,這家店鋪也因此擁有了一批忠實的食客,但在去年8月31日,這家地道麵館還是因為人工和租金的原因結業了。從此能吃到如此具有匠心的手工麵條的店鋪,又少了一個。

類似的老店還有很多,像屹立中環九十年的民園面家、開業六十多年的沙田楓林小館、以花膠牛扒馳名逾四十載的灣仔樂意扒房等,都在近年默默退場,塵封在歲月之中。

老店是香港最獨特的風景

其實,細細想來,為何老店在香港這座城市中如此珍貴和獨特,就是因為這些店鋪承載着最正宗的“港味”,是香港最原本的生活方式的留存。這將香港這座摩登城市,與其他國家、其他地區同樣極具現代化的鋼鐵森林區分開來。
一家家的美食老店,雖然其貌不揚,夾雜在大街小巷,但是他們卻往往有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其之所以被那麼多港人所留戀,就在於你能看到熟客和店家一同經歷歲月和歷史的印記,食物的味道和做法得以存續,其實是與這一方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相輔相成。這也是為何人們一看到港式茶餐廳、舊式酒樓,就能想起曾經黃金頂峰時代的港產片。這種文化沉澱的魅力,足以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們來到香港駐足。
從飄着香味的菠蘿油、公仔麵到街邊嘈雜的大排檔,人聲鼎沸、慢悠悠的茶樓,香港的老店文化,源自於那份初心和傳續。時代飛速的變化之中,不變才是最令人感動的。而幾十年如一日的老店,見證着香港人經歷的風風雨雨,也連結着一個城市的食材、技藝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近年來,每當老店又迎來結業潮,都有港人十分着急:再這樣下去,明天的香港會不會變得大家都不認識?
曾經遍布港九的大戲院已經在歷史中消失,小販、大牌檔和巿集也在一點一點變少,剩下的只有一個個大商場、大樓盤,當香港愈來愈失去曾經的特色,守住老店,就是在守住香港的記憶。

老店關門 高租金是罪魁禍首?

其實,相比內地很多城市,香港在保護傳統文化、歷史建築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但是為何近年來這裡一次又一次地迎來傳統老店結業潮?仔細分析,這離不開香港最無奈的土地租金難題。
曾有港媒一語道破了香港老店頻頻結業的最關鍵原因:“小店會關閉,但死因大多都不是太老,而是因為要交租。”
香港作為舉世聞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向來信奉“自由市場”。但是這個自由,說穿了其實是業主、富人或企業才有“自由”的市場,業主動輒可瘋狂加租,租客議價能力極低,即使是開了幾百年的老年也不可避免地遇到這個問題。即使生意再好,賺得再多,但只有業主一加租,可能利潤就全沒了。
而每年,進入米其林榜單的餐廳中,都有店主懷着喜憂參半的雙重心情。喜的是得到了業界的肯定,而憂的是大概率要漲租。
所以香港一直有一個流傳極廣的說法,叫做米其林魔咒。因為凡是入選了米其林的店家,都會面臨漲租的難關,而大部分的餐廳往往扛不住巨大的租金壓力,而紛紛倒閉。所以香港人戲稱如果有餐廳入選了米其林,那是遭遇了“死亡之吻”。
據悉,今年一間主打正宗馬來菜、開業18年的灣仔“莎巴馬來西亞餐廳”,雖然多年來一直守住米芝蓮光環,但還是難敵租金壓力,於10月結業了。餐廳老闆曾於Facebook專頁,透露餐廳開業時即遇上2003年SARS,但經歷2008金融風暴後也撐了過去,但最終因租約期滿,加上“租金貴,貨物不停上漲”被迫結業。結業前他曾接受傳媒訪問指,每月餐廳的已經租金高達20萬。
所以,面對高昂的租金,即使老店再想把這份傳統的美味延續下去,也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奈離去。而令人心痛的是,傳統小店大多難以“復活”,即使未來租金下調,早前因租貴結業的小店要東山再起,裝修、員工招募、啟動資金,都是要翻越的重重難關。即使回來了,也未必是曾經的那家店,那種味道。

守護老店,香港需要做更多

面對老店越來越猛烈的結業潮,曾經熟悉的“港味”漸漸消逝,如果繼續坐視不管,那麼只會眼睜睜看着這個別具風情的香港離開公眾的視野。
守護這屬於所有香港人的記憶,無疑需要做更多。這其中,首先政府就需要採取更多措施,緩解老店、小店的租金壓力。
如何控制租金上升?需要政府推行商鋪的租務管制,規管租金升幅;或將小店置於受保護的條款之下。雖然這些做起來也並不容易,但是如果不早日開始,那麼永久消逝的老店只會更多。
香港一直號稱亞洲的美食天堂,在這裡可以嘗到任何國家的正宗美食,但是如果有一天,偏偏最地道的香港傳統美食都因經營困難而完全消失在這座城市。這是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呢?

(Visited 945 times, 2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