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還未見被消滅的曙光,但人與人之間的歧視、仇恨已先開啟,新型冠狀病毒被「種族化」,很多華人或亞裔人士,在不少西方國家都被動承受著異樣的眼光和心理上巨大的壓力。災難來臨時,最受考驗的是人性。

歧視伴隨疫情洶湧來襲

遺憾的是,伴隨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上許多地區卻出現了排斥華人或亞裔人士,甚至公然侮辱的浪潮,並且由壹些較為有影響力的媒體和人士發起。

1月27日,丹麥媒體《日德蘭郵報》刊出辱華漫畫

1月27日,丹麥媒體《日德蘭郵報》刊出辱華漫畫,引發爭議。法國地方報紙《皮卡爾信使報》(Le Courrier Picard)報導疫情時,在頭版刊出“黃色警戒”(Yellow Peril)等爭議性用詞,還搭配戴口罩的華裔女子照片。英國《經濟學人》以“五星旗口罩”圖作為2月1日出版的雜誌封面。德國《明鏡》最新壹期的封面內容,則是頭戴防毒面具、身穿紅色防護衣、手上拿著紅色iPhone手機的男子,“中國制造”一詞以黃色大字呈現。
2月3日,美媒《華爾街日報》發布標題“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文章,其副標題為“中國的金融市場可能比其野生動物市場更危險”。中國要求《華爾街日報》道歉,但暫未得到回應。
壹些政客也借機發難,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把中國形容為“疾病孵化器”;還有來自佛羅裏達州史丹森大學疾病生態學家和生物學教授肖恩稱,中國經濟和人口增長如此之快,是疾病在中國流行的主要原因。

各國民間情況一樣糟糕

在民間,情況也不容樂觀,法國有亞裔居民在社群網站抱怨,自從發生疫情以來,他們遭到“普遍歧視”,在路上、公共交通工具和網絡上遭人謾罵。在社交網絡上,網民用“我不是病毒”(Je Ne Suis Pas Un Virus)的標簽表達憤慨之情。
疫情爆發以來,倫敦唐人街的生意明顯一落千丈,平日裏晚上9時商店外仍火熱排隊的場面已不再。英國《衛報》最近持續評論指出,英國種族歧視已隨著疫情開始蔓延,不斷有人攻擊華人或者亞洲背景的英國公民。
在德國,有中國女留學生在柏林米特區(Mitte)上學途上,被兩位德國女青年辱罵並吐口水。中國女留學生反擊後還遭受肢體攻擊,受了傷。對此,中國駐德大使館高度重視,要求德國調查此事以及防範。
在美國,紐約、洛杉磯發生多起華裔中小學生在學校被其他族裔排斥的事件,家長甚至要求學校停課。其實,現實的情況是,這些被排斥的絕大多數華裔學生和本地孩子無異,近期並未造訪中國。
即便在亞洲國家和地區,負面態度也在悄悄蔓延。在日本的推特,“#Chinese Don’t Come To Japan”(中國人別來日本)成為熱門標簽。1月底還傳出靜岡縣伊東市一家拉面店的店員,對著年輕大陸夫婦說“Chinese Out!”,將這對已經入座點餐的夫婦掃地出門。
部分韓國餐廳出現“禁止中國人進入”的標語, 1月23日,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官方網站的“國民請願”出現壹則請願書,題為“請禁止中國人入境”。不到壹星期,便獲得超過53萬5000人連署。
在中國香港,這樣的情況也有出現,據港媒《星島日報》報道,約百家食肆近日以防範疫癥為由,在門外張貼“暫不歡迎內地旅客”等告示,或查問操普通話客人,若回答來自內地即拒諸門外。

一場疫情考驗人性

當然,疫情之下,除了出現這些令人哀嘆的歧視現象,也有不少人性溫暖的壹面被展現出來,例如,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向內地捐款捐物累計折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韓國駐華使館掛出橫幅“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首爾市政府更向中國提供折合約353萬元人民幣的抗疫救援物資;日本民間不少支持聲音,包括松山芭蕾舞團表演時高唱中國國歌,為武漢加油等等。
可以看出, 疫情考驗的不只是各方的應對,還有人性,無論從個人、國家到國際間,災難面前,壹切都會現形。
世衛組織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經驗豐富,更深知在健康問題上,世界各地互相依存,壹國有難,就算未能提供物質援助,精神上及人道上也應支持。世衛組織早前把這個病毒定名為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就是因為光是叫“武漢肺炎”這個名稱,就被認為是個歧視性詞語。
對此,也有壹些國家和地區意識到了當地因為疫情而曝出的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洛杉磯縣政委員會兩度開會,呼籲民眾不要歧視華人,更不要歧視來自武漢的民眾;西澳州、昆士蘭州等澳大利亞地方政府政要也積極呼籲不要歧視華人,要向他們伸出援手;法國衛生部巴黎大區分署,與法國多家非政府組織近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法國民眾不要因為新冠病毒而歧視亞洲移民,等等。
新冠肺炎病毒不可怕,人類互相歧視的病毒才最可怕,事實上,世界不存在對某個種族和國家免疫的病毒,侮辱中國和歧視華人的行為,只會是全人類的悲哀,歧視無助於疫情,最終留下的,只會是仇恨。人類,作為地球上的命運共同體,大難來時,無壹幸免。疫情當前,國際社會團結壹致最重要。

(Visited 7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