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蔓延,大批海外歸來的港人上演“大逃亡”,湧入香港,導致輸入性病例數激增。20日,香港累計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8例,創下單日增長的新高,香港已經迎來第二波疫情衝擊,當前的防疫形勢可謂不容樂觀。與此同時,不斷延燒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日益顯現,店鋪凋敝、結業,旅遊、零售等行業從業者被迫放無薪假,這為去年就已遭受反修例風波重創的香港再蒙上了一層更深的陰霾。


其中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香港高企的失業率。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指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多項經濟活動構成嚴重干擾並削弱經濟氣氛,勞工市場急劇惡化,失業率已達3.7%,創下9年新高。可以預料,一旦疫情繼續惡化,香港將身陷巨大的失業危機之中。
雖然香港底子厚,不僅多年來都榮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面對2003年SARS、2008年金融風暴等重重難關後都曾涅槃重生,但是面對如今這個影響深遠的巨大挑戰,香港還能像以往那樣順利度過嗎?

全球失業者激增 香港失業率創9年新高

據港府統計處官方數據顯示,香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19年11月至20年1月的3.4%,攀升至2019年12月至20年2月的3.7%,按月提高0.3個百分點。這是香港失業率5個月連續上升的創下的9年來新高。此外,香港的總就業人數按年跌幅擴大至2.5%,為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跌幅。可以說,形勢是相當嚴峻。
其中,旅遊、餐飲、零售、酒店住宿、建造等行業均淪為其中的重災區。羅致光表示,疫情令訪港旅遊業陷入停頓,並對與消費相關的活動造成沉重打擊,其中旅遊零售相關行業的失業率急升至6.1%,更為約十年來的最高水平。而餐飲服務活動業的情況尤為嚴峻,失業率達到7.5%。同時,由於建造活動顯著放緩,建造業的失業及就業不足情況急劇惡化。隨着人流和貨物流急跌,運輸業的就業不足率也明顯上升。
當然,近來失業率激增的問題並非只在香港出現。一個多月來,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已使失業成了全球各國都頭疼的問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評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造成的經濟和勞工危機可能致使全球失業人數增加近2500萬。
在美國,國家勞工部3月19日表示,目前已有28萬1千名工作者提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新申請,比一周前增加了7萬人,這一數字是美國兩年半來最高。根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道,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日前警告,新冠疫情可能造成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0%,他表示這次的情況或比2008金融危機時更嚴重。

失業危機引連環效應 對香港影響深遠

然而,要知道失業率攀升實際上並不是最可怕的事。真正的可怕之處在於,失業問題造成的危機並不是孤立的,大量人口失業帶來的危機會有如多米諾骨牌一般,釋放一系列的連環效應。在世界範圍內,就業的下降同時意味着收入的減少。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預計,到2020年底,因為失業率上升而導致全球減少的收入將在8600億美元至3.4萬億美元之間,這也將直接轉化為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下降,進而影響企業和經濟的前景。
在香港,情況同樣如此。單看最受影響的零售、餐飲和住宿業,在香港GDP中佔比有限,加起來占不到7%,看似跌幅再大,也難以震撼香港經濟。但事實上,這幾個行業雖然產值不高,卻聘用了大量人口,住宿及膳食服務聘用了逾29萬人,零售也聘請了逾27萬人,加起來便占就業人口15%。一旦這些行業出現倒閉潮,大幅推高失業率,消費信心和其他行業也會連帶受損。
有分析指出,一旦消費者信心受損,消費意欲降低,會導致經濟增長受壓,使各類商品生產和供應鏈受到衝擊,這種惡性循環反過來會再次映射在就業市場上,導致失業率的再次升高。如此循環往複,整個社會將陷入經濟漩渦,難以自拔。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社會上就已經因為持續的反修例事件而出現了企業的結業潮,而如今有疫情打擊,更是雪上加霜,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面臨倒閉。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指出,由於個人和企業都被比以往任何危機都還要嚴重的“多重問題”所淹沒,包括中美貿易戰、社會動蕩和現在的冠狀病毒疫情,本地的個人破產和公司倒閉數量將創下逾 10 年來最大漲幅。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也表示,全球經濟都會受疫情打擊,接下來的前景不會好,這次挑戰更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艱難。
不久前,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2020年《經濟自由度指數》,連續25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香港,首度被新加坡超越,排名跌落第二位。
此外,經濟前景堪憂還會對本就政治不穩的香港帶來更多危機。唐英年表示,經濟蕭條、社會氣氛繼續緊張可再激發民怨,失業率急升,香港人不開心,就會在之後的選舉中以選票表達對港府的不滿。而這可能會引發對香港政治局勢的進一步衝擊。他稱,2003年SARS過後就是如此。
實際上,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為香港帶來的衝擊,讓很多人都想起2003年SARS期間屬於香港的沉痛記憶。SARS疫情爆發,不僅奪去了299港人的生命,更重創社會經濟,市面消費和經濟活動大幅減少,服務業首當其衝,當時服務業佔GDP高達85%,但增速卻由5.6%急挫至0.8%,令2003年香港季度GDP迅速下跌至負增長,失業率隨後也升至8.5%,是1997年回歸以來的最高。
雖然這一次,因為受到去年反修例風波的綜合影響,疫情對香港的衝擊遠超2003年,但是不少香港企業慨嘆,如今勞工市場所受到的影響其實似曾相識。

應對失業危機,SARS經驗可吸取

在當年SARS疫情過去後,香港經濟曾呈現了奇蹟般的“V”型反彈。有分析指出,當時的經濟復蘇有着內地“自由行”政策和其他多重因素的的推動,其模式難以在今天進行複製。不過,如今處在內外困局中的香港,完全能從中汲取有用的經驗、教訓,為應對眼下的失業危機做準備。
1抗疫為先,恢復市場信心
首先,抗疫仍是當前香港的重中之重。如今第二波疫情的衝擊已經到來,境外輸入性病例猛增。香港20日單日新增病例達到48例,成為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值,兩個月的抗疫成果很有可能毀於一旦。如今加強防控工作,抵禦輸入性病例的增多,讓疫情穩定下來,是恢復市場信心、重振消費、進而推動就業率的必要條件。
回看2003年SARS期間,港府一系列促進就業、經濟的措施,都是在疫情完全受控之後採取的。想要渡過當下失業危機這道難關,第一步就應以抗疫為先,社會各界都應該積極配合港府的防疫工作,抗疫應該成為如今全香港的共同目標。
2 加快發放失業援助,推動創造就業機會
其次,在保證防疫工作進行的同時,港府也應及時推出更多針對失業者的援助措施,創造就業機會。雖然目前港府已設立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又已擲重金推出多項一次性紓困措施救急,但鮮有聚焦解決失業問題的具體方案。
回顧2003年,港府在失業數字公布前夕,就已搶先宣布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創造就業計劃”,當時整項計劃耗資7億港元,創造了3萬2千多個職位空缺,雖然也有爭議,但是仍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上的失業問題。
按照目前的趨勢,香港勢必有愈來愈多商店結業,急需解決釋放出來的失業人口,才能讓讓市民感受到港府挽救經濟的決心。這種情況下,港府應再次推出類似的推動就業方案,率先招聘一些合適的失業人士投入防疫工作,例如安排他們擔任社區清潔、支援被隔離家庭,及協助管理隔離設施等。
3 糾正無薪假弊端、平衡勞資關係
除了社會上的一些失業人員,目前在香港還有許多人士都被迫放着沒有期限的無薪假,不僅生活沒有保障,同時也難以通過法律渠道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這本質上反映的是,香港不少企業中存在長期的勞資關係不對等問題。實際上,在2003年SARS和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無薪假都已出現,不少港人已經表達不滿,只是後來經濟回暖,無薪假的問題也被隨之擱置。
但這一次,無薪假的問題再次凸顯,港府也應對此重視,不僅應合理規範其中涉及的勞資雙方矛盾,同時也應對這一部分人群設立援助金等,以加強對停薪留職、開工不足的僱員的生活保障,同時也應縮短相關行政及審批程序,使援助金額可於短期內發放,支援在家的打工仔們挨過疫情。
其實早在香港在SARS,香港就經歷了失業危機帶來的陣痛,從中吸取教訓對於度過這次的危機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一些一直未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應該清醒地認識。面對疫情,上面的短期脫困之道固然重要,也同時需要銘記引發危機的深層次矛盾。即使在經濟困局結束之後,香港仍應採取更根本的措施,諸如更大力度地建立失業保障,採取多重措施平衡勞資關係等。
這樣,面對新一輪危機,香港才能更好地做好準備。

(Visited 13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