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香港的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數一路攀升,僅過去一周就新增了234例,港府也一再升級現有的入境管控政策,出台更嚴厲的措施,19日起要求所有入境人士佩戴手帶、進行家居隔離14天。就在第二波疫情衝擊來襲的同時,香港還面臨著另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從家中“越獄”逃跑的“手帶逃犯”越來越多,如今還引發了全城捉拿。截至25日,已在全港發出了408封違反檢疫令的警告信,24人被送到檢疫中心。科技防疫在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也隨之帶來了問題。

“手帶逃犯”成全城捉拿目標

從上周起,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不少回港隔離者拿電子手帶開刀的帖子,甚至還有人發布“教學”。
有疑似留學生的一名女生在社交媒體曬出照片,顯示她順利脫下及重新戴上手帶。而更離譜的是,更有不少疑是剛剛歷經萬險回到香港、戴着手帶的留學生,在網絡上大秀自己如何破壞電子手帶、違反規定“離家出走”的事迹。其中就有男生拍了自己戴手環偷偷外出吃公仔麵的照片。另一個隔離人士還興奮地跑去IKEA打卡,不僅違反了檢疫規定,還得意地發帖表示“隔離其實並不太差”。
對此,儘管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再次發話了。她指出,未來面對可能更嚴畯的疫情,會採取“零容忍”方針,不予警告、即時檢控,但即使是港府再三發出警告,依舊有人在違法的邊緣試探。22日,兩名年輕男女違反檢疫令,在戶外操場打籃球,並且沒有戴口罩。
23日,一名戴着電子手帶、10歲左右的女童與一名中年男子在沙田一間日式餐廳吃飯,付款時被市民拍下。不少同在店內的食客都圍觀指責、上前質問並報警,隨後兩人又逃到一家附近的酒店。這段被拍到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引起了很多市民的不滿。
24日凌晨,警方又接獲報案,一名戴有手帶的男子在荃灣路德圍40號某車仔麵店吃飯。警方趕到後這名男子才感到不好意思,用外套緊緊蓋住自己。而在衛生署為他測量體溫後,竟發現他真的存在發燒癥狀,如今已經被送往仁濟醫院。
而在25日,有網民再發現,黃埔附近的超市中有一個疑似居家隔離者的女士在超市購物,結賬處的她雖然戴着口罩,但是手上佩戴的手環十分顯眼,這一照片在網上流傳,令不少人大驚失色。
港府數據顯示,僅24日一日內就抓到了10名“手帶逃犯”擅自離開住所,目前已經累計有24人先後因違反規定被安排送往檢疫中心。不少傳染病專家都指出,政府應火速成立舉報熱線,讓全城市民監察檢疫者,齊心阻截他們在社區播毒。

科技和防疫的磨合

香港“手帶逃犯”紛紛逃跑,有人將這一問題歸咎於手帶本身的設計缺陷。其實,如今在監測中使用的電子手帶已經是香港更新的第二代了。與2月初政府公布的第一代“居安抗疫”手環相比,這次的手帶其實在技術上已經有所調整和進步。這款新手環,不僅內置新型地理圍欄技術,還可收集家居環境訊號,例如Wi-Fi、藍牙、流動通訊網絡等,一旦家居檢疫者身處地方的訊號出現異常,則會顯示出來。不過,面對社會上頗有反響的監測漏洞,香港還在不斷改進現有的問題,如今又將手帶升級到了第三代。
據香港資訊科技總監林偉喬介紹,由於入境入數近期逐漸減少,機場大約只有3000左右的人流量,由25日起,由機場入境人士會獲發新一代藍牙功能的手帶,再配合手機使用。據悉,藍牙手帶相比現有的第二代手帶將變得更加智能,由於第二代手帶沒有藍牙功能,手帶只是配對了電話可監測,而佩戴最新的藍牙手帶,如果檢疫人士離開手機太遠,應用程式會即時發出訊號通知。
雖說遭到一定批評,但實際上,監測手帶裝置在這次的防疫工作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在疫情早期階段,大中華地區都將居家隔離作為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防控手段之一,而在中國內地、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都採用了類似的科技手段對進行社區的監控。
如今,從全球範圍來看,已經有13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採用了高科技手段輔助防疫工作的進行。像新加坡利用手機應用程序來追蹤確診患者過去14天的行動,印度根據手機GPS系統追蹤確診患者與密切接觸者的軌跡。在中國內地,有多個省市都動用了人臉辨識相機系統、監視器及監控無人機來偵測隔離者的動向,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防疫成效。
科技防疫如今也越來越受到歐美國家的關注,在疫情持續蔓延的英國、德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也正在評估仿效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地區的科技防疫措施,試圖利用手機即時定位資料,追蹤病毒攜帶者動向,更高效地進行防疫工作。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高科技防疫並非萬無一失。香港這場由電子手帶監測漏洞而引發的防疫亂象,如今成為了科技、防疫磨合過程中的一個突出表現。而如何讓高科技在香港的防疫之路上發揮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值得反思。
01 隱私與防疫,應有適當取捨
其實,在香港發放的電子手帶,之所以並未能對居家隔離者發揮最大程度上的效用,本質上是因為港府在採取科技防疫手段時比較注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因此,所有入境人士的手機和手環僅有追蹤功能,沒有GPS定位功能,也並不會收集個人資料。
港府在防疫工作中仍注重隱私保護,確實值得稱道,但是面對如今嚴峻的疫情衝擊,是否應在二者之間進行一些適當取捨,實在引人深思。現有的手環設計,的確保護了個別群體的隱私,但是如果違反檢疫規則的人源源不斷,只會更大地危害公共安全。疫情當頭,必要地在做個人信息方面進行更加嚴格地監測和管控,或許是更有效的選擇。
02 科技參與防疫,可以更加全方位
此外,除了利用電子手帶對傢具隔離者進行追蹤和監測,在整體的防疫工作中,港府也可以讓科技手段更加全方位地參與進來,更有效地彌補單一手段在工作中出現的疏漏。像在內地各省市,都通過民眾廣泛使用的微信、支付寶來實施“健康碼”的舉措,民眾普遍都能夠接受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
同時,這些科技防疫手段也需要更加註重地區、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可以為長時間的多維核驗提供依據,也能更好地防範疫情風險。尤其是在私隱、監控和抗疫之間取得平衡,科技仍然可以做得更多。
03 科技防疫漏洞,仍需配套監管來補足
但需要明確的是,即使是再先進的科技防疫手段,仍然會有技術層面無法觸及的規管之處。這同時也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相關監管措施,來配合科技防疫工作的進行。像在香港,為了嚴密防控居家隔離者外出,港府就經常會輔助抽查家訪的方式。但是如今看來,力度仍然不夠。特首林鄭月娥也表示,今後一個階段將會增派更多人手,來加強管控。
讓科技在防疫中發揮作用,已成為抗擊新冠疫情危機中的一個必然趨勢。但是科技與防疫之間產生了碰撞和磨合,這樣的磨合率先在香港體現了出來,對於港府來說,未來需要進一步思考科技在防疫中扮演的角色和力度,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對於全球抗疫來說,都具有借鑒意義。

(Visited 27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