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進入穩定的階段,重心已由防疫變成全力拚經濟,但國際疫情仍處於失控狀態,中國想衝出重圍,還要突破三大阻力 。
新冠病毒出現後迎來第一個5.1黃金周,在特殊情況下,出遊的民眾疫情過後最嚮往去哪裡走走?相關調查給出了答案。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等機構日前發布《新冠肺炎疫情下旅遊需求趨勢調研報告》顯示,曾經因疫情而對湖北武漢聞之色變,如今,武漢成為疫情後網民最想去旅遊的城市,湖北省也躍居疫情後最想去的省份第二名。


這份調查結果充滿了全國人民走出疫情後對武漢、湖北省的一種思念、一份支持、一樣的守護。起碼意味着:最先集中出現、染疫情況最嚴重的武漢市現在已是平安城,表示中國防疫取得成果;全國人民飽含對武漢的深情和牽掛,看看武漢是要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從武漢、湖北看全國,曾經的重災區能夠健康重建、恢復經濟秩序,中國一定也將很快復元。

中國重心向拼經濟移動

防疫新冠病毒已進入穩定性的階段,中國正走出防疫與拼經濟的兩難境況,全力提振經濟成為全國人民為之共同努力的重中之重。4月27日,中央指導組離開湖北返回北京,結束3個月的派駐督導;4月29日宣布兩會召開日期;北京調降防疫風險等級、多數外省市返京解除隔離。邁入了5月天,也象徵著中國政府的首要工作正式從防疫轉向拼經濟。“5.1”必定是一個分水嶺。
近年來,面對複雜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中央適時提出“六穩”,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外部不確定性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最近中央進一步提出“六保”,具有極強的拼經濟針對性。
有記者5月1日前往北京新華書店,進門處最顯眼的書櫃,都會擺放當前政策“主旋律”的書籍。3月時,放的還是防疫知識,但現時,卻發現換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主題出版物展示展銷”,政府工作重心的轉變,不言而喻。
因為疫情影響,經濟發展形勢的確嚴峻。4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消費、投資、出口等出現下降,就業壓力明顯加大,中國經濟出現季度負增長在過去40多年裡極為罕見。
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萬億元,下降11.4%;進口3.24萬億元,下降0.7%。數據是冰冷的,但數據也是真實的。反應的是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艱辛走勢。

國際市場影響中國疫後發展

解決下滑的經濟,最好的方法就是儘快復工復產,吸引投資擴大就業,依中國政府的領導能力和組織力量這些都不會是什麼大問題。中國現在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來自內部,而是因為世界。國際性抗疫防疫的嚴峻形勢,國際產業鏈不穩甚至斷裂的危機,國際政客對中國變本加厲的騷擾,都不同程度影響中國經濟走向正軌。
中國早已經不是那個可以閉關鎖國的中國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是有目共睹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稱,2000年—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0.4逐步增長到1.2。研究顯示,2000年—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0.4逐步增長到1.2。中國貢獻了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35%。
這同樣也意味着,中國經濟和世界發展的緊密關聯度,唇齒相依。國際疫情暴增,一直仍處於失控,必然影響中國;世界經濟、消費停擺必然影響到中國的生產,影響中國拼經濟。

一是中國以外確診仍暴增

5月2日0—24時,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例,其中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1例為本土病例(在山西);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而中國以外新確診逾8.5萬例,累計逾334萬例,死亡病例近24萬例。
為各自防疫,各國幾乎封關鎖國防病毒,嚴密的防守,必然使得全球相關聯的經濟交流、交往放緩,影響中國出口還是小事,會不會影響中國的防疫第二波危機是極大的考驗。中國以外確診病例有增無減,既影響中國防疫又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還有什麼國際性的“群體性免疫”,讓採取另一種防疫方式的中國會不會陷入沒有免疫的巨大旋渦之中呢?都需要警愓。
針對全球疫情嚴峻形勢,中國第127屆廣交會推遲,改於6月中下旬在網上舉辦。邀請海內外客商在線展示產品,在線洽談等服務,讓中外客商網上下訂單、做生意。形式是好,效果如何不知道。
為防疫與保護與會者安全與健康,博鰲亞洲論壇也確認,2020年不舉辦年會。該論壇官方說,疫情致使人類衛生健康面臨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慎重決定今年停辦。重大的國際性交流中止,今年這樣的情況會很多。
中國目前面對防疫的重要挑戰主要來自境外,不敢放寬境外人士入境,不放開邊境管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減少國際交流會是趨勢。

二是全球化受阻生產恢復困難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鏈顯得脆弱不堪。武漢“封城”兩周後,現代汽車在韓國的工廠停工。原因主要是青島一家零部件供應商由於春節後復工人數不到15%,隔海相望的韓國車廠無奈停產。
同樣,中國疫情受控復工復產,國際市場卻大變動。主力生產各類電容器的安徽一科技企業,雖然已全面復工,復工後新訂單也不絕,但原材料出現問題。一款從韓國進口的原料,因當地疫情爆發而導致價格飆50%,運輸時間也延長到45天。
雖然復工復產工作在火熱進行,但疫情導致海外市場疲軟,全球產業鏈持續斷裂,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正對中國企業構成二次打擊,即出口訂單和進口供應均面臨嚴峻威脅!
ING銀行指,疫情在中國境外擴大,尤其是韓國、日本,歐洲部分國家及美國,即使中國病例開始減少、工廠逐步復工復產,全球供應鏈仍處於斷裂狀態。招商證券亦稱,韓國向中國出口大量中間產品,疫情將衝擊中國打印複印、藥物、運輸設備等行業復產。此外,中國對歐洲依賴的產業集中在機械設備、金屬製品、運輸設備等,隨着疫情蔓延至德、法、英國,對中國的影響將遠超意大利。
中國雖早一步控制形勢,但全球經濟緊密連動,當歐美國家正在急救中,中國供應鏈也跟着再度陷入危機。在世界經濟有下行風險,而且風險加劇的背景之下,如何打贏這一仗,將是繼抗疫之後,中國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三是各類雜音圍剿

疫情中,有不少國家把怨氣潑向中國,開始追責,對中國大國信譽形成了新的衝擊。向中國追討責任者,美國固然是一分子,此外有例如印度律師協會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控告中國,澳洲有政客指出可以沒收有中資背景企業在澳財產作為賠償、英國有保守派智庫指要將中國告上法庭追討賠償、歐洲各國也零星有政客呼籲“追責”。更有人製造脫鉤的輿論,意圖孤立中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威脅,考慮就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採取報復措施,對中國加征新的關稅。特朗普在度周末前,就其前一天有關要對中國徵收關稅的言論作出回應,他指,正在考慮向北京採取報復手段,向中國加征關稅,無疑是一種選項。他指,與中國有關的許多事情正在發生,美國對發生的事情不滿意,形容對於全世界183個國家及地區,都是一個糟糕的情況。
中國正積極應對,逐漸走出疫困,完全復工復產亦指日可待。但全球化下,中國被國際疫情的困境捆綁,拼經濟,還須突破國際僵局。

(Visited 41 times, 1 visits today)